家访随感
五年级 张亚峰
随着通讯设施的日新月异,快节奏的联络方式让家长与教师之间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交流,然而面对面的家访却有着不一样的效果,家访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和家长携手,促进学生成长。
此次,我们家访的对象是小王,接手这个班级多年,这个孩子始终保持“迷迷糊糊”的学习状态,聪明却缺乏目标,课堂上时而见解独到,时而发呆走神。于是,学习也如波浪线一样,起伏不定,家长已多次联系老师,困惑于孩子的教育,于是,我们一行决定和家长们好好“座谈”。一番交流,我感慨颇多:
每个孩子都有我们看不到的优点。小王的父母是做茶叶生意的,特殊的时间节点,让他们长期埋头店里,缺乏陪同孩子学习的时间。小王每天都是自己一人在家完成作业,完成复习。和我们预料的不一样,小王其实是个很自律的孩子。在学校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迷糊、马虎,却从不知道,为体贴父母的工作,他默默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确实,他从来没有不完成作业,字迹也是工整的。教育中,我们对待孩子,总想着要让他优秀,常常忽略了他们本身就有优秀之处。我们将太多的优秀摆在孩子面前,这种成人也难以企及的高度,怎能逼迫他们完成呢?
每个孩子都有我们意料中的惰性。为什么一个自律的孩子却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稳定呢?这是我们每个人,包括成人都有的惰性在作怪。小王说,他在家写作业,知道要将作业完成,但是常常会写一会儿,玩一会,甚至睡着了。这样的学习,我们知道,其实效率甚低,何谈进一步深入呢。家长对孩子本就带有愧疚之心,孩子能自己完成作业,玩一会儿也没什么,睡着了更是“我见犹怜”。长此以往,在对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作业时都会习惯性带入这样的规律,带来低效率的学习。放眼我们全班,这样的惰性又怎会少。
每个孩子都有我们期待中的潜力。交谈间,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也表示自己想好冲刺。其实以多年接触来看,小王是有着惊人的潜力的,只是我们付出更多一点,孩子的潜力就更深度地发挥一点。我想到了“怪现象”:学习只是学校的事,家长最好不管学习。其实我们知道在学校的学习都相差无几的,差距就在课后的努力,以及家人的习惯培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怎能割裂?孩子在家校配合下能发挥出来的潜力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家访随想一二,一己之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