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预设,更要有生成
(曹仁花)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 “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
《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论》从分析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理论基础入手,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问题,认为教学预设是教学生成的基础和条件,教学生成是教学预设的目的和追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是教学的基本问题。《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论》结合大量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原则、基础和实践路径,对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实践效果的评价问题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并开发了可供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课堂观察量表。
看过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收获。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即可。能否生成,还得看学生的素质、课堂情境,以及教师的素质和上课的状态等因素。备课关注教师“教”,预设基于学生“学”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 立足于教师的教。
关注生成,课堂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