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教育随笔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0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朱晓红     来源:原创


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虽然《教育法》中有N多规定限制老师不可做出对儿童身心有害的言语行为,但是,并不等于就能包容儿童一切过分的言行举止,必要时刻,温暖的惩罚也是杀手锏。

遂想起,最近在班中的一桩小事,倒是跟这个话题比贴近。

小周是班中的大高个男孩,成绩尚可,还是教师子女,自然占着几分小小的优越感。但由于进入六年级以来,他心浮气躁,听课效率低,常常埋头于自己的书桌下,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而不知课堂中所云为何事,做到作业自然是云里雾里,成绩也是了无起色。面对此状,我们几位老师多次好言规劝,无奈收效甚微。

一日,放学之后,感冒于小周同学的屡教不改及错误连篇的作业,我们决定将其搬离最后一张座位,移桌在讲台前——老师的眼皮底下,看他还能神思到何处?

命令一出,小周震惊,怎么也不肯离开原位。要知道他是班里的大哥,高高的个子坐到最前面,这是对他赤裸裸的惩罚,颜面尽失,怎肯屈从?他压着课桌,寸步不移,可老师的话已出口,收回就没了威信,所以只得强制执行了。

看着小周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听着他带着哭腔的求饶,我们没有退一步,只是告诫他说:XXX,等你什么时候回到学习的正轨道上了,把听课习惯养好了,就把你再调回原位。”他见没有没有商量的余地,只得把眼泪往肚里流,心里暗自思忖:该如何跟妈妈交待,一会儿妈妈可是要来接的呀!果然,不一会儿,小周的妈妈进教室接孩子了,小周以泪洗面,满腹悔恨,周妈一眼便看明白了,表示支持老师的做法,然后晾下小周便径直离开了教室。小周知道自己让妈妈失望了,试图再一次恳求老师“放他一马”,但是,我们再一次断了他的念头。虽然,当时我是有些于心不忍的。

第二天一早,小周递给我一张纸,打开一瞧,果真是满纸悔恨泪,痛定思痛的话语发自肺腑,我能感觉到他写这封信时的声泪俱下。

我单独找到他,告诉他:“这次的惩罚是给你打的一针清醒剂,老师不想你继续沉沦下去,你在课堂无声无息,不参与学习活动,最终导致的是成绩一落千丈啊!确实,老师把你调到前排,是让你没面子,但你换个角度想想,你坐在老师讲台前,势必有一定的约束力,不会轻易走神,听得最清楚,也看得最清楚,这是一个老师关注最多的最佳座位,对你的学习有直接帮助。你说对吗?”他看起来还是不那么乐意,只是沉沉地点了下头,回教室了。

我知道,最初几日,他势必是如坐针毡的,因为我看到他不敢抬头与我对视,课后也不如以往那般活跃,只是埋头写作业。可是,我还是有些高兴的——人贵在知耻,有羞耻心的人,就有上进心。我暗暗观察着他的变化。

在老师的咫尺,小周听课不敢走神,我随时叫他起来对答,他基本都能应对;课后作业也明显快了,正确率也在提高,看来初衷是达到了。我们开始轻描淡写地表扬了他一番。这一表扬可不要紧,他兴奋地在家里的餐桌会议上得瑟了半天,孩子久违的笑容和自信让小周的妈妈悬着的心放下了一截。

一周后,小周支支吾吾地找到我,意下是征询老师的意见:看在他有所进步的份上,能否撤回原位?我又一次拒绝了他:“难道你坐在前面不好吗?”

“好是好,可是还是觉得丢脸……”

“那是面子重要,还是实实在在的进步重要?”我试探他。

“我要进步!”他郑重地答道。

“这就对了!其实,现在你坐在讲台前,已经没有同学议论你受罚处分的事儿了;相反,大家都觉得你现在坐在前面进步得很,开始羡慕你有这风水宝地坐,与老师近距离接触,近水楼台先得月,总是表扬你的点滴进步?你何乐而不为呢”我耐心地跟他一一分析利弊。他开始阴转晴,脸上显出几分自豪的神色来。于是不再纠结,欣欣然离我而去。

之后的日子,他的课堂参与度与日俱增,复习试卷做得漂亮常加分,每次作业都一丝不苟,那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让我喜在心头。

私下里,小周妈妈与我交流,孩子回家说:“妈妈,妈妈,我们老师说了,坐在讲台前的不一定都是后进生,我就是一个典型,现在老师天天表扬我,有时一天都表扬我两次呢!”妈妈反问他坐在前面不觉得难为情了吗?他笑着说:“不难为情,我现在喜欢坐前面,这是最有利的位置!”小周妈妈这下算是彻底放心了。

    我想,这次的调位子风波也不失为是一次对小周的温柔的惩罚,罚了他,能促使他向好的方向转变,那惩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相信,懂事的小周一定也会渐渐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惩罚也可以温暖人心。这,就够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