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思维始于疑问,始于困惑,始于惊奇,始于矛盾,而“创造错误”是置疑的过程,是制造矛盾的过程,是能够使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关键,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能够是教师对某些易错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我认为创造错误的方法有预设错误和诱导错误。
1、预设错误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准备,预想、设计学生可能会出错的情况,这也是教师教学主体性的体现。
案例:有2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有2行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6张,一共有多少张?
学生学了乘法后,能正确解答第1题,但解答第2题时有的列出5×6=30,有个别学生列
出5×2=10或6×2=12甚至还有的列出2+5+6=13。显然对于学生来讲,解答第1问时的思维方式影响了第二题的解答,即前摄抑制,这就对学生解决问题造成了干扰,阻碍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分析。
2、诱导错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开始于疑问、惊奇、矛盾。教师需要恰到好处的设置疑问,引起惊奇,制造矛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故意出错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他们对某些易错问题的注意,引导他们经历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提高对正确与错误的辨析能力,使正确认识在脑中得到强化。这一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对学习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唤醒。
教学片段:
老师在抄写“操场上的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目时,将“正方形”三个字漏掉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是情景:
生:(小声地)老师,这道题没说是什么形状,缺少条件,不能做。
师:请会做这道题的同学举手。
这时,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指一名没举手的)你不会做吗?
生:我觉得如果在花坛前面添上“正方形”这个条件,这道题就可以做了。师:(故作严肃)都怪老师太粗心了,滿掉了重要条件。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非常细心,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真棒!现在请大家检查一下,如果没有“正方形”这三个字,你们的做法是否正确呢?
(许多学生摇头)。
(四)分析错误
发现错误仅仅是一个开始,既然发现了错误就要分析错误,找出出现错误的真正原因,从源头上改正错误,以免再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不认识字而影响读题能力,所以才做错题目,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的我在开始时会带着孩子读题,我读一句孩子们跟着读一句,接着解释题目的意思,孩子们会逐渐熟悉题型,慢慢的,可以在题目上标上拼音,让学生独立拼拼音读题,这样一步步地加大难度,逐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与理解能力。
我认为分析错误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犯错,究竟错在哪里,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错误能够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哪些漏洞,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弥补。比如,学生经常会混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那么这是我们就需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概念与区别,并且利用实际生活充分练习,逐渐理解两种记时法的含义,甚至有一天下午在教室中,广播正好宣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这样的:“请合唱队的同学于3点40在舞蹈房集中。”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即兴强化学生对两种记时法的区别,并让学生将这个广播改过来,并且当一当播报员,向班里的同学将正确的广播再播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