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读后感
魏书生说:“一个教师,不给学生讲教材,这是一位不负责任的教师。一个教师,只给学生讲教材,这也是一位不负责任的教师。”这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讲教材,又不能只讲教材,还要讲些教材之外的东西。
前几年一套民国课本在网上十分流行,一时间民众对于台湾教材、国外教材都热衷起来。而我们国内的教材在教改过后依然饱受质疑。这不仅仅是教材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大众对于教材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我们对于教材十分看重,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并没有必要把它看成课堂学习的全部。对于教师来讲,教材应该是个引子,引申出一条条更宽更长的探索之路。
魏书生先生讲了一个事例,有不少老师听他的课,连听了三四节课,发现他给学生讲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文章。他们便问:
“你讲这些跟考试有关系吗?”
“直接关系很小。”
“那为什么还要讲?”
“因为讲了以后,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教材讲完了,只增讲这些内容吗?”
“不一定。”
如今,在课改实行多年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早已为每一位教师所熟知。但在教材之外,我们应该选择朝哪个方向进一步探索呢?我们也要问问自己,什么样的知识材料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裨益的呢?
魏书生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第一, 名篇时文常赏析
学生喜欢听人物传记,更喜欢离他们的生活近的报告文学。我们不妨每周用一节语文课作为文学欣赏课。师生一起阅读美文,不仅分析文章的结构、条理和写法,更关注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命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动力机制,二是能力机制,前者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后者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时常与学生一起赏析名篇时文,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 教育、心理多关注
很多人认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资料都是给教师看的,给学生看,会让学生识破我们的方法,而更难教育。也有人认为这些资料,一般都很专业,学生根本看不懂。但魏书生先生认为这些疑虑大可不必。给学生讲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教育的现状,愿意支持老师的教学方法,真心诚意地跟老师一起去实践。他甚至将自己外出参观考察的先进教学经验拿来与学生分享,对这些文章、资料的学习,对这些教改实验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多年的实践表明,讲这些内容对学生了解教育、参与教学、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第三, 学习方法多介绍。
魏书生先生认为,学生能否学好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传递给学生。诸如《怎样制订学习计划》、《怎样运筹时间》、《利用好边角余料》、《善于整理知识结构》、《听课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进行单元预习》、《怎样结合实际复习》、《怎样自我检测学习结果》等等,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摆脱被动的学习局面,转而积极主动地探讨、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 其他学科巧联系
语文是工具学科,不仅是学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魏书生先生这样和学生说:“其他学科的教材,实际都是说明文。我们学好了语文,也能有效地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我们不妨时时关注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指导学生写诸如《谈十字相乘法》、《谈浮力》、《谈压强》等文章,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其他知识写得生动形象。
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哪门学科,都不应该只将眼睛盯着教材和练习册,而是应该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扩大学生的视野,多给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只要老师用心去做,有很大的世界值得我们带领学生一起去研究,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