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任教的一年级小朋友,他们活泼好动,乐学善思,天真无邪,在我与他们相处的短短大半年里,我深刻感受到他们无限的活力和潜力,但此刻也正是他们注意力极易分散,关注的范围也极小的阶段。在初为人师的一段时间里,我认为我曾走过一段“歪路”,每天循环着枯燥乏味的日常教学,课后作业辅导,好像试图打造一支所向披靡的学习机器人“军队”,课堂的趣味好像只试图通过语言和单一的情境设计来打造,直到有一天,我陪伴这群孩子经历了他们小学生涯,同时也是我从教生涯的第一次秋游,我发现可爱的孩子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是那么强烈,当他们扬起灿烂的笑脸,指着乐园里的事物叽叽喳喳向我问个不停,就连平时总是一脸惆怅的“后进生”都破天荒凑过来听的时候,我猛然醒悟,知识不是用来强硬灌输的,而是需要孩子们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和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带着渴望,带着好奇主动去求学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小学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更多的是照顾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准备实物,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讲的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多用这些实物去刺激他们的大脑,扩展他们的思维,用具体的实物去帮助孩子们思维的延伸,这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俗话说,手脑并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手上动的多,见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到时可供提取的才会多。教学上的多动手做,多动脑思考,这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其创造插上翅膀。
因此,如何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又能够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他们乐学、善学的好习惯,成为了我这半年来教学反思的主题。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一课时,我通过设计海绵宝宝收集贝壳的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下建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