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三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5月教学随笔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3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徐文洁     来源:原创

让课堂从封闭走向解放,是促使课堂焕发生机的关键。正如新课标中所提到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机和生命。作为一名青年英语教师,我在课堂中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放”与“收”,实现教学的“放”与“收”的和谐统一?课堂放开了,万一收不回来怎么办?如何避免学生漫无边际的猜想?在一番思考和结合教学实际之后我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有效合理的问题,并将学生生成的资源“收上来”,为下一步形成生生和师生的互动提供互动性资源,以此来实现合理的“三放三收”,促进教学的推进和提升。

一、案例描述

在执教三年级下册书中第七单元《On the farm》的第一课时,我一开始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让学生在读前以一首与本课主题相关的歌曲《Old Macdonald had a farm》作为导入,引出本课主题“on the farm”,并根据歌曲内容,学习了本课关于农场动物与水果的新词汇,同时,通过图片呈现和对话的方式解决了本课的新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其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后续的课文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在进入文本后,我又让学生通过文本找出相应的农场类词汇,采用自主想象创编对话的方式进一步学习文本句型。

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第一次上课之后,我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反应不是很理想,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教师抓的过多,放得太少。为此,在第二次上课时,我尝试在教学中融入“三放三收”的理念,并对我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改进:

1、课堂导入:“一放”:

课堂之初,我以一首歌曲《Wheres the bird?》引入课堂,并借由小鸟的踪迹走进农场,带领学生进入本课情境,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What can we see on the farm?让学生思考与农场相关的词汇。由于歌曲为之前所学过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跟着唱,并且加上动作,很快便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借由小鸟的脚步进入主题:farm,这种充满童趣的方法让学生很是喜欢。在进入农场后,我让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说出一些自己已知的有关动物和水果的词汇,词汇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词汇,更有学生说出了pineapple,horse等较有难度的课外词汇,让我又惊又喜。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而且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随后,我借由what can we see on the farm?这个问题引申到主人公Liu TaoMike在农场的所见,直接引入到文本中去,整个过程简洁而又直接,避免了导入冗长的问题。

2、词汇学习:“二放”

文本新词的学习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容易犯下词汇教学所占比重太多的问题,导致整堂课教学重点不明显。在这节课中,考虑到本单元重点词汇较少,单词较短,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致读出新词,因此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摸索和学习新单词,并由部分学生展示和领读。有了学生自己的引导,新单词再也不是完全由老师手把手教授,在此过程中,我只针对部分难以发音的音节进行指导,如:cowpear的发音,学生对此也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发音的不同意见,并尝试纠正其他同学的发音。鉴于本单元重点为感知复数形式,我又让学生在观察图片和复数形式的基础上寻找规律,得出规律:一般的名词复数形式要加s,且这几个单词中的s都发/z/。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思考和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感知复数的形式和发音。

3、文本复述:“三放”

在文本学习完成后,复述文本是总结课文和进一步梳理脉络的常用方式,教师也经常用文章挖空的方式让学生填入本课的关键词汇,也就导致教师把框架和答案紧紧抓在手中,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在本课中,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有限,便给出了句型These are.../Those are...作为提示。在让学生小组进行交流之后,发现很多同学都能在此基础上加入之前学过的句型,例如Theyre nice/lovely. How cute/beautiful. Theyre black and white./ I like it.等 ,使得学生对本课农场的描述愈发生动和形象。在学生对于农场物品的丰富评论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情感升华,进一步提问Do you like this farm? Why?问题一出,学生都纷纷表示Yes,原因是Theyre cute./Its beautiful./Cows...虽然学生的词汇有限,但是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感受到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课堂多用Why?不仅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而且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由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有条理地回答问题。

4、“放”之后的“收”

如果说课堂中的“三放”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那“三收”则是减少学生漫无目的的猜测,为下一步的生生和师生的互动提供互动性资源的有效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利用学生所生成的资源,改变教学“视而不见”的现象,有时候,学生错误的答案也会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课堂中,在让学生归纳What are these?和What are those?的用法规律时,由于两词的外形相似,部分学生难以将其音、形、义相结合,果然,一位学生在汇报时将thesethose的读音、含义混淆,这时,我恰好抓住这一点,询问其他同学是否有不一样的看法,在一番分析之后,同学们加上动作,指向不同距离的物品,通过动作来辨别两词的区别,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二、案例评析

低年级的英语课堂本就应该是有趣的,活跃的。在本课的第一次磨课后,发我现在读前解决新单词和句型的过程冗长而沉闷,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后续的学习。同时,也容易将新知和课文割裂开来,容易使得情境分离,缺乏整体性。学生只是在老师给出的条条框框中回答问题,根本没有起到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

在融入“三放三收”的第二次的课堂中,我发现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善,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去。“三放三收”使得孩子畅游于思维的海洋之中,让我更没想到的是,自己设计的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孩子们创造出无穷的可能,让这原本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如此富有生机;我更惊异于孩子们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这些是我平时低估了他们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精彩,真的不需要预约!

本次教学中,我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其一,词汇教学中对于难点单词朗读次数较少。部分学生对于新词pear”的读法存在困难,而我在教授新词时,由于较为匆忙,我没有做到让学生多重复,多朗读,因此存在部分学生发音不准确的问题。

其二,句型教学的度把握不到位。由于本课的难点为what are these?/What are those?,Are these/those...?等句型的理解与应用,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教授时,我忽略了让学生学习新知之后的巩固和应用,导致部分学生对这些句型还有足够的掌握。

  当然,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一些课堂过渡语的衔接较为生硬,时间把控不到位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才能够大胆创新,设计出与先前效果截然不同的两堂课。学无止尽,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也将不断学习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改善自身教学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