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一书。华应龙老师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虽然华老师专攻数学教学,但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华老师在文学上同样也很有造诣,读书广泛,苏格拉底、海明威、老子等古今中处均有涉猎。本书分为六个部分: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得、生活感情,每个部分都十分精彩,捧读这本书,就如自己置身于华老师的课堂中,听他独到的教学理念,听他和孩子之间精彩的课堂互动,看他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奇思妙想……下面我分两个方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
一、对待差错。
华老师的“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给人以启迪。“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堂才会活起老师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每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老师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
1、在执教“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华老师以3/4导入,让孩子用手头的纸片来表达3/4这个概念。在巡视的时候,华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五条竖线,然后从左向右,用大括号括起来四条。“这不是表示五分之四吗?我一看,就兴奋了。我 好奇的目光和神态就表现出来,立刻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果然,我追问那个孩子原因的时候,其他孩子也来了兴趣。孩子的解读是这样的,他用手指着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之间空白的部分,告诉我说这代表一份。” 华应龙老师说,“如果我当时武断地去批评他,告诉他做错了,那么我们就扼杀了他这种独特的表达。”
2、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华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量角器量角,在交流时他请了一位没有成功的孩子上台展示他的方法,对于他的错误,华老师首先肯定了他的大胆尝试,并说在还没学的情况下出错很正常,然后提议大家用掌声表示鼓励,同时华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个差错资源,大胆地想到了:能让学生先在量角器上画角然后再量角吗?然后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二是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学生经过一系列操作后,量角的正确方法已是水到渠成了。
二、对待自身。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华老师的真切感悟,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