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
媚俗的重要表现就是赶时髦。现在,人们动辄就用“根本变革”、“全新的理念”、“截然不同”来描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或举措。这多少都有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甚至是耸人听闻。的确,社会在变,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教育内容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增减,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多么的“新”。
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用意当然不在于我们立论行文“言必称尧舜”或“言必称希腊”,而在于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多一点历史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我们的理论界也就可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而多一些智慧。我们的实践界,就可以少一些一哄而起的“培训班”、“研讨班”,而多一些扎扎实实的学习与钻研。因为这些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地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
反思:现在人们普遍迷信所谓的“新”:“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于是对于“新”的言说充斥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我并不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所谓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烟云,而非货真价实的创新。这些年,泡沫学术、短命学科、虚假的理论、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见得多了,还是觉得“老”的厚实、可靠。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和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相比,教育学术领域中的经典实在太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地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这是“与经典为友”的另一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