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四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4月教学随笔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0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杨亚静     来源:原创

童话,一个美丽的世界,源于幻想却基于现实,描摹大胆新奇而又饶有童趣。孩子们在童话的世界里徜徉,感受奇妙的想象,感受人物的真善美。那么,我们如何进行童话的教学呢?在教学第八单元童话单元后,我有了一点感悟:

我认为用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来进行童话的阅读指导是不妥的,只有注重童话阅读过程中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才能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寻找支点,实现童话陪伴孩子一生,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有不同启示的目的。

学生对童话情有独钟,他们一旦展开想像的翅膀,就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童话,都是用一个浅显动人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童话世界里,宝葫芦能变出心中所想,自私的巨人能因为孩子们变得和善,小美人鱼特别向往人类的世界……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幻想心理,孩子们也感到有趣、自然。面对这些童话,学生往往将童话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学生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此外,童话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特别适合儿童阅读。要不要告诉儿童童话的真假倒是次要的,而引导儿童围绕这个问题去发现童话世界的真善美,揭露童话世界的假恶丑,把人性中最“闪亮”的部分温柔地藏在心灵的一角,滋养心根,让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保持想象力才是重中之重。

 “童话是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的,它给所有的东西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性化。因此,童话是感性的。”爱幻想、善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阅读童话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随作者的想象沉浸于童话情境中,喜角色之所喜,忧角色之所忧,与其说他们在阅读,不如说在体验。沉浸于童话中的孩子,自然把童话形象当做身边的朋友,把童话故事当做自己的故事。在进行童话教学时,教师要避免理性的探究,应从感性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感受童话中的人和事。对于儿童来说,童话更是不可缺的精神营养。学生对童话情有独钟,教学后的反思对童话教学也很重要。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我们一起走进巨人的花园,一起走进巨人的内心,感受他从自私变和善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白“只有分享才能得到快乐”。

总之,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解读对话,与儿童一起分享童话世界中的喜怒哀乐,使童话故事彰显出特有的感性魅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