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玉洁冰清,清正廉洁,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
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坚守自我、玉洁冰清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
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五、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渲染氛围,为今天送别诗的教学作了铺垫。接下来出示课题,在这个环节中,重点从“音形义”三个维度教了“芙蓉”这个生词。
(二)、初读古诗
1、先出示自读要求,再进行检查学习情况。检查时,按照几个层次,首先是读:检查学生字音是不是读正确了,这个难度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不成问题;广读对还不够,我又借助“七言绝句这种题材”,指导学生有节奏性地朗读;这首诗还有几处押韵的地方,这样3步下来,学生读就没多大问题了。
2.会读还要知道诗的意思,理解古诗,借助注释是好办法,这首诗除了注释中的,其他的词都不算太难理解,如有的像玉壶,本意不难理解,不过我还是特意出示了一下,因为玉壶在这首诗中显然指的是抽象的品质,壶又是个生字。其他的字词怎么解决,我的想法就是学生间互帮互助来解答。
3.字词意思懂了之后,最后一步是会说,能够连贯地将大意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送别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重点引导体会“寒雨连江”是一场冷而大的雨,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朗读来感受事物特点。“一场秋雨一场寒”,“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2)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指名读。
(3)心寒孤独不仅仅是出自离别,还有更深的层次,这是出示一段诗人的历史背景资料。学生结合材料说一说诗人心寒孤独的原因,朝廷的不公、小人的诽谤、仕途不顺都是作者心寒孤独的原因。
(4)创设情景,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诗人面对友人的离去,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诗人会对远方的家人,眼前的朋友和自己说些什么的?这里我试着从学生的视角,学生能会说什么,能说到什么程度。先让学生能结合材料表达自己不屈服,不妥协的话语,借此为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做铺垫。诗人并没有一一诉说,而是将这千言万语写进一句诗里,学生齐读。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5)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
三个场景,在长亭外,瑟瑟秋风中,诗人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学生读;在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诗人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学生读;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江水边,学生吟诵诗句;三次入情入境地朗读,引导体会诗人那冰清玉洁的决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多少文人志士也追随着这冰清玉洁的品质,著名作家谢婉莹也曾用“冰心”作为自己的笔名,你明白她的用意吗?学生借谈体会的同时,也巩固了对诗人那份冰清玉洁品质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离别除了表达浓浓的伤感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有的重在表达朋友间的真挚友情《赠汪伦》,有的用意安慰劝慰朋友《别董大》,有的用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芙蓉楼送辛渐》。最后布置作业,送别诗研究会。让学生课后能从多角度去研究研究送别诗,做到一首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