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练就一支灵动的笔》有感
学生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的比比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读了《练就一支灵动的笔》这一章,很有感触。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写作多么多么重要,空说道理,无济于事。首先要摸清学生究竟有哪些心理障碍、思想障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不能大而化之,毛估估,对不上号。其次是摆正疏导与引导的位置。就问题讲问题,学生往往处于被疏导的位置,有的学生会消极对待,甚至有的还会有抵触情绪,‘我反正不会写,算了’。重要的在于积极引导,以事实为根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激发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文字的内在需求。教师几乎普遍地认为学生怕作文,怕写作文,其实并不如此。深入了解,真正对写作文有恐惧感的并不多,不到五分之一,而且惧怕的程度也不一样。惧怕得严重的犹如条件反射,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多半是在学写初始阶段,心理受到难以忘怀的伤害。辱骂,讽刺,一而再,再而三,有时是教师、家长双重奏,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这种学生重在心理医疗,抓住点滴进步,积极鼓励,医治创伤。有的是不良习惯使然,草率从事,胡乱涂抹,屡遭批评而不知原因何在,找不到破解的路。这种学生抓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有的惧怕不是对写作本身,而是怕得不到好成绩好分数,分数栅栏成了写作的心病。“育分”的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影响真是无处不在。学生动笔有难度,这种状况比较普遍。一个班级能用文字挥洒的毕竟是极个别,因而,写作上帮助学生攻克困难应是写作教学的主攻方向。形成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思维的、情感的,生活实践的、文化积累的,思想认识的、文字运用的,历史积淀的、现实感受的,等等。 写作,即使初学者个性特点也比较明显,家庭环境正面或负面影响也都有反。较长时间形成的个人写作内外环境,要因势利导,扬积极因素,弃不良影响.绝非一日之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最主要的写作环节培养,步步提升,坚持不懈。”
读了于老师的文章,我明白要学生写文章,必须激发他内在的写作需要。比如我们学习了《宝葫芦的秘密》这篇课文,学生对宝葫芦很感兴趣,我就让他们回家周记写就假如我有一个宝葫芦,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很愿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