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参加了区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二下的《按不同标准分类》IPAD教学课,感触颇深。
《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学生初次接触统计活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本节课高老师主要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是IPAD教学,高老师给与学生的操作活动很充分,再结合小组讨论、合作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的例题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自然会要了解更多信息的愿望。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说说: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再说一说:还想知道些什么?进而提出不同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先分类整理”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操作中,高老师借助示范视频引导学生正确分类,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这样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机会。
整个教学中高老师会注意到每个细节,学生在此后的练习中才不会遗漏一些关键的问题,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时,会注意在图上标一个记号,能够不遗漏,不重复。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放手去做,擦出思维的火花。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选择一个正确的案例做示范,其次选择具有典型性错误的案例讲解,让学生揪出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
一般每一个环节之后,都会有一个小结,有的是总结上面的内容,有的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时,语言要简洁精练,同时具有概括性。同时,在总结时,有一个新课的总结,有知识内容的总结,有方法的总结。最后,在一节课的最后,有一个整堂课的总结,包含于整节课的内容,通常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但听课中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结果记录;练习设计怎样再层次丰富些,更加开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