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身处一线教师的我们往往都是舆论的导向,教师的话题永远会吸引大众的眼球。网络上关于师生或者老师与家长这一类的话题往往都会引起热议。那么我们教师该怎么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呢?可能我们看见了会很生气,怨恨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怨恨大众对我们教师工作的误解,甚至觉得大家根本不能理解我们教师的苦,每天起早摸黑地上下班,工作时间充斥着作业的批改,陀螺般地在教室间穿梭,还有各种培训考试,职称评选,专业发展……这些都是不为人知的苦,大家都只羡慕我们的寒暑假,却看不到我们平时的付出。身为老师的我们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工作时照顾教育班上的孩子,放学后又化身为母亲,继续教育陪伴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少有时间让自己身心放松。
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真的很难好好地工作。这也让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第二条建议是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问题,这条建议摆在了整本书的一开始,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深知教师工作的繁琐和沉重,早早地就给我们做了心理预设。在文中他幽默地提到了一个小插曲,他在欢送一位退休女教师的时候问到:“您还如此年轻,身体也如此硬朗,愿意再继续工作吗?”那个女教师立即拒绝了他的提议。她说我早已深受内伤,这个工作让我找不到一丝乐趣,让我再多呆一刻我都不愿意,我想逃离这个地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就告诉我们年轻人,如果我们不爱这份工作,找不到乐趣,就趁早离开学校,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回想一下自己当初选择教师的职业,不就是因为喜欢这个职业吗?也许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但是有了这份热爱,我们可以从中寻找这份工作带给我们的乐趣,而不是工作带我们的苦恼。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份工作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孩子毕竟是孩子,身上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问题,我们作为老师,最本职的工作就是去教育他们,让他们成长。反观一下自己的工作生活,一开始的几年,确实苦恼于学生的不听话,烦心,工作的繁琐等等,可后来静下心、蹲下来看学生,会发现他们也在慢慢进步,我们只能把这个学生和以前的他比较,有没有进步,而不能和其他孩子比较,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没有可比性。这样换个角度想一想,便会豁然开朗。我也不再纠结于孩子成绩有差距。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也能总结一些经验,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能得心应手一些。
我们的工作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当下班后,我们可以把工作的事放在一边,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这样我们也能更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