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能照进来,风能吹进来,我在一间辽阔的教室……”
今天我读了周春梅老师所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书。这是周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周老师用“一间辽阔的教室”为书名,我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她的教室,也了解了她一些思想,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悲悯情怀;作为老师,心中装着学生、呵护学习热情;敬畏教育常识、尊重教育规律;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仔细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室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地,应该是一个经典世界的熏陶场、磁性场。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家,孩子习惯的养成,眼光的恒定、品位的形成都受这个家的影响。教室更是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成长,它是师生共同生活栖居的家园。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坏,而是谁站在教室里,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关注特殊家庭的孩子,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老师是学生人生故事中的一节,他们的故事是丰富的、具有无限可能的,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点燃的火把,唤醒灵性的引路人。“佛曰爱如一炬,万火引之,其火如故。”点燃学生,也点燃了自己,每当看到学生的眼睛如星星一般明亮起来,教师也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也被点燃了。用智慧传递知识,用爱持续地传递美好和温暖。善与爱,正如一束火苗,传到远方,传到未来。在少年时代打下明亮的底色,那么他们成年后的人生也将是精神明亮的!点燃学生,也点燃了自己,每当看见学生的眼睛如星星一样明亮起来,教师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也被点燃了。而用来“点燃”的“柴火”,就是一本书、一节课、一首歌、一幅画、一次实验……世界因此而在孩子们的面前放出光芒。现代的教育充斥着太多的功利性,学生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孩子也变成了“速成”的。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应试教育是如何把一个纯真好奇的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我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 “人”高于一切。
想要在教育事业上成名,就是坚持走出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的不仅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还需要能创造、会引领,让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师德用爱去塑造,业务能力用辛勤努力去提升,而能创造、会引领需要的则是用教师的一颗灵性的心,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去总结。思想决定行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作出的各种教育行为,其背后都有个体教育思想的支撑,都有内在的思维逻辑。教师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这要求教师对教育本质、对课堂教学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读过本书之后的感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周老师将是我的努力方向,我将用爱浇灌教室里那些稚嫩的幼苗,让他们茁壮成长,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