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随笔>>三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阳光小学五月教师随笔——龚梦婷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0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龚梦婷     来源:原创

剃头大师教学案例分析

——横山桥中心小学  龚梦婷

一、课堂实录

《剃头大师》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秦文君先生的一篇佳作。初读课文,从课题出发,我们得知每一位人物的特点:“我”——剃头大师;老剃头师傅——害人精;小沙——胆小鬼。随后,我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老剃头师傅和“我”的特点的。课堂实录如下: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老师傅和“我”的特点的呢?默读课文,思考:老剃头师傅和“我”分别是怎样给小沙理发的?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体会。

师: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傅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生:老师傅的特点是“害人精”。从“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段话可以看出。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那你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痒”和“痛”的原因吗?

生:“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师:又痛又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好受吗?同学们能来说说生活中自己“痒”和“痛”的经历吗?

生:被文字叮咬后那种又痒又痛的感觉,很难受。

师:怪不得这时候小沙要觉得“跟受刑一样了”,充分感受到了剃头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痛苦”。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表现了老师傅“害人精”的这个特点。

师:那我们来看看“我”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生:“我”的特点是“剃头大师”,剃头的水平很高超。但是一开始是这样,后来就糟糕了。

师: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搜集描写小沙心情的句段,在“我”给他剃头时他的心情有哪些变化呢?

生:我找到了文中的词语:发慌——高兴——无所谓。

生:“我还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我认为这句中的小沙心情是害怕。

师:还不够,小沙可是像见鬼了一样呢,我们用“惊吓”更合适一些,是不是。

同学们点头称是。

师:还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搜集描写“我”的心情和动作的句段,看看“我”第一次给人“剃头”时“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我”信心满满。因为“我”先围上姑父的大睡衣、再摆出架势、嚓嚓两剪刀、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觉得自己真的像个剃头大师了。

师:说的真好,你特别聚焦了“我”剪发的动作,那么请大家朗读“瞧,我这个剃头大师”这句。

同学们读得挺有范儿。

师:那接下来呢?

生:“我”发现自己闯了祸。

师:所以“我”的心情从信心满满转变到忐忑不安(或惶恐不安、心慌意乱等),这些词语大家想不出,我就请大家抄录下来。

师:同学们当“我”忐忑不安时,“我”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填空:哎,我这个    

生:哎,我这个剃头菜鸟!

哎,我这个剃头豆腐渣!

哎,我这个剃头新手!

师:最后小沙怎么样了?

生:被迫去理发店剃了光头;姑父的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弄不干净。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找碎头发。

师:读到这里,你认为谁是“害人精”?谁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我”才是害人精;真正的剃头大师是老师傅。

师: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与“我”给小沙的剃头过程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老师傅。

师生讨论原因:老师傅如果是“害人精”的话,姑父为什么会押着小沙去理发呢?谁帮小沙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这是小沙的偏见。

“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坏了,还是老师傅来善后的。

老师傅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剪刀,说明他对待理发很认真。

师:“我”明明是个“害人精”,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那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呢?

师:这是一个反语,是作者的自嘲。“大师”是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我”与理发店的师傅相比,技术差太多了,表现也很糟糕,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帮表弟理发,是“我”人生中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评析

《剃头大师》描绘了“我”“冒充”剃头大师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沙胆小,害怕剃头;第二部分写老师傅给小沙剃头过程;第三部分写“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全文充满童趣,描写童年的糗事,读后令人捧腹大笑。

这篇课文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重点就是分析作者是怎么把人物特点写清楚的,以及真正理解课题“剃头大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以题目“剃头大师”为切入点,提问“谁是剃头大师”,学生很容易找出“答案”:“我”。实际上应该是剃头老师傅,但我并没有马上纠正他们,而是带领学生分析各个人物的特点,本次课堂环节实录来自对“我”和老师傅的特点的分析:在学生的设想里,“我”是剃头大师,那么最能体现“我”的技艺高超的就是小沙的反映了,于是首先从“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中,寻找关于小沙的内容,发现小沙的心情变化:发慌——高兴——无所谓——惊吓;接着,我引导学生寻找关于“我”剃头时的动作,紧接着发现“我”的心情变化:信心满满转变到忐忑不安;最后聚焦到“我”们各自的结局:“我”没得到五块钱,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光头;姑父的睡衣上的头发怎么也弄不干净,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找碎头发。通过以上步骤,结合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发现,与“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步步使学生自己发现,原来真正的剃头大师是剃头老师傅,而“我”是害人精。再回过头来看课文,师生共同探讨:哪里体现其实老师傅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总结:如果是“害人精”的话,姑父为什么会押着小沙去理发呢?谁帮小沙剃头,他就骂谁“害人精”,这是小沙的偏见。“我”把小沙的头发剪坏了,还是老师傅来善后的。老师傅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剪刀,说明他对待理发很认真。最后由我来揭示作者的表达方法:反语,即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来都更为有力,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我”与理发店的师傅相比,技术差太多了,表现也很糟糕,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帮表弟理发,是“我”人生中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值得纪念,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故事的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这种故事型的课文,文中的语言是充满人物特色的,可以让学生代入人物角色,多进行读的练习,这样能更深刻地体会人物形象,在这方面我指导得还不够;另外,我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够有新意。在课堂互动中,让学生了解一个故事,表演的形式更能调动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一点在实际课堂中,我还有所欠缺。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大的不足,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多听、多问、多分析,不断反思自己,争取越来越完善自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