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和“爱”做教育人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最近,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使我对老一辈教师(教育专家)有了一个近距离的了解。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也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两个字:那就是“细”和“爱”。
“细”就是关注细节,吴非老师特别重视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尊重学生,为学生负责!这是吴非老师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的,他坚持上课带讲稿,他说:“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多么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呀!
“细”还体现在细致、细心。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一个老师事事细心、细致,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正因为“细”,老师的“爱”才得以体现。
“爱”体现着尊重。“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你已经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吴非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否认,每一个老师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学生,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好呢?读了书中的若干文章后,我体会到,用什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你的爱才能得以体现。
“爱”蕴含着包容、信任。《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等篇章,让我不忍释手。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十多年的求学中,教过他的这60到90位教师,他能真正记住的有几个?”问得好。我至今还记得上小学时的一位老师,不是他教得好,而是他用宽大的手掌狠狠地掴一位叫李自立的同学两巴掌,李同学的脸上立刻显出两个沁红的手掌印,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被叫到讲台上读课文,读错了两个字。
“爱”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教会孩子相应的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生活的常识;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这种目标提升的过程中,本着为孩子终身学习着想,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让我们和吴非老师一样 ,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
(曹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