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六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5月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2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张澍焘     来源:原创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

刘老师讲到:体育是被现代教育忽视和误导的进化教育人类早期的“体育”是最具生物进化意义、最有效的“教育”,而现代我们分科式的教育则可能是“最忘本”的教育,其后果之一就是有可能断送人类自然进化的进程或者速度。现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学生身体运动经验,它是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和重要的“底层经验”(是其他经验和智力的先导)也是人的生命的第四要素!维持人生命的四大要素依次为:窄气(氧气)+食物(营养)+水(占人体70%)+运动(获取前三者的必要条件,也是摄取前三者的日的)。现代学校体育的起点,3000年后的1903~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效仿欧美将“兵式体操”正式列为各级学堂的必修课。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效仿西方和日本的经验,颁布《学校系统改革命令》,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迄今有近百年。通过讲述毛泽东的思考,显示体育的重要性。1917年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文章—《体育之研究》。这是我国近代史上地位颇高的一份体育宣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论文。其认识之深刻、文风之犀利至今无人企及!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当然先在学生的体质健康令人担忧。同时指出了学校体育的一些短板:1、体育究竟要教什么?一缺乏共识(项目技术?健身方法?健康原理?运动技能?身体训练?);2、体育不是“核心课程”?—可以替代,可以为主科“让路”:3、体育改革乱象:众说纷纭,反智情绪蔓延,应有的教育价值日渐衰落;4、体育课没有运动负荷?一有价值的“运动负荷”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可累积的“即时刺激、生物刺激”;5、是个人都能教“体育”?—体育的“专业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医生能教体育、军人能教体育、运动员能教体育、江湖武师能教体育、运动爱好者能教体育健身达人能教体育、残疾人也能教体育;还有什么人不能教体育?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与理念,其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1.增进身体健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课程理念为指导:(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