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文献2
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已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结合我以往积累的一些反思和心得体会,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进行一次初步探索,希望能和各位一起共勉!
1、 走进情境,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创设情境是每一个课堂教学的开始,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孩子们眼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要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探究问题
众所周知,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最终的目的是能在生活中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首先应注重让学生搜集信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依赖性,在教学中应采用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来启动学生的表象思维,达到以口促思的目的。
3、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改条件,改问题,改解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沟通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散学生思维,促使思维灵活、敏捷。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由教师灌输知识,教授内容死板的做法,应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会学生思考的数学教学从来不满足于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法, 而是不断地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求异的思维习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发现的学习。教师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程序,充满智慧地引导和调节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近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课题。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第三次全教会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时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急而迫切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等,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把学生与自己视为是平等的,从而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心、尊重、信任、理解每位学生,和学生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等社会互动关系。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要先安排一个抢答,然后再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1).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3).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孟子曾说过:“授人以鱼仅解一饭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当代美国教育学博士威拉特.达吉特(willard.daggett)曾这样评价21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学会怎样思考。纵览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一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到了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掌握这样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和奉献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不断“增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