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五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读《好的教育》有感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任艳芳     来源:原创

如何坚守教育的本质和终极价值

                    ——读《好的教育》有感

做老师,有一件事情是让我左右为难的。课余时间到底是让学生牢牢坐在位置上拼命写作业还是让学生也有自己休息娱乐的时间。到底是分数重要,还是孩子做自己更重要。

我读了《好的教育》,文中说道“如何坚守教育的木质与终极价值?这些年我一直用两句话提醒自己: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也引导老师们沿着这样的假设去对待学生,思考教育。现在,一些老师把这两句话写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我想,这两句话肯定不是教育的至理名言、老师们之所以认可,也许只是因为它提供了超越功利、坚守本真的--种教育思路。是啊,其实教育的本质原本就这样简单明白!假如是我的孩子,这孩子不是无所指的虚拟,也不是泛化的假定,而是具体实在的对象,就在你的学校里,就在你的班级里,就是活生生这一个;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让你高兴也让你忧愁,你为他付出了许多也许还没有收获预期的满意。怎么看待他?怎么教育他?你就想:假如他就是我的孩子,那么在他生命成长过程中,我最关注的会是什么?我会牺牲孩子的健康、品德而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吗?我会罔顾孩子的心理感受而一次次地公示他未必出色的成绩吗?我会因为他考取了顶级名校就与之合影并悬置于华庭,否则就冷落旁置吗?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还可以追问许多,追问之下,也许真可以让我们透过教育行为去明确教育的坚守。还有一-条,假如我是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站立于孩子的处境、角度,去关注教育对象的感受与体验、意愿与需求,而不是用简单的“为了学生”的善良动机与美好愿望去遮蔽和替代学生的想法与诉求。”

读了这段文字我陷入了反思,我常常打着“为了学生好”的借口占用学生下课休息的时间,占用一节我认为不重要的课,为的是多做几道题目,多讲几个习题,提高学生的分数,其实我是很自私的,我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班级的排名,为的是一些虚名。如果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又会怎么想?此时立场不同,我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把孩子的身体放在第一位,我希望他能按时做操,每天上体育课,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得很好。如果他的成绩不够理想,我会鼓励他、安慰他,而不是苛责他。

所以读了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触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想一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