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内容摘抄:
入学”指向的是学习状态,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基础。学生能够充分“投入”学习、主动学习,是学习兴趣的外显,是学习的前提。在这方面使我感同身受,可能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在讲某一个知识点时,孩子们的神情特别专注,他们会跟着我们的讲述和肢体语言的做出不同的反馈,小脸上会出现丰富的表情:时而微笑,时而蹙眉思考,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眼带“星光”。甚至有的孩子正在进行中的小动作都能够暂歇性的静止不动,这时学生会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自然而然参与其中,被带入到高阶思维中去积极投入思考,沉浸其中,这就是“入神”“入境”的情感外显。
“真学”指向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学生没有亲历深度加工知识的过程,哪怕是记住了知识,很多情况下也只是暂时记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相关知识之间的建构,也不会灵活的迁移应用,学生的思维往往发展和改变的较少,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没有真实发生。朱老师从外显的行为与内化的表现等来谈观察学习是否发生。(1)有积极参与的学习行为;(2)进入深度思考的状态;(3)生生互动;(4)积极表达;(5)提出问题;(6)学习进阶。在学习中,学生“有参与、有思考、有表达、有发展”,经历知识深度加工的过程,思维可见,学习可见,外化于行为,内化于心智,才有学习的真实发生。
“深学”指向的是学习结果,是实施深度学习的标志。深学的核心是“学深悟透”,学生的学习实现了理解的通透、知识的迁移、心智的成长,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标志。如何判断学习结果的深度和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朱老师谈到了从多个学习理论中找到了学理的支持,得到结论:从学生的学习获得来说,实施深度学习最核心的目标是三个方面:理解意义、学会迁移、思悟成长。总而言之,深度学习的“深”表现为“深在投入、深在思维、深在理解”,从而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最终实现“深在成长”。
读书笔记:
在第一讲中,朱老师首先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调研案例分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学生经历着怎样的学习?从而引发“脆弱知识”现象的思考——课堂中为什么要强调深度学习。正所谓:课堂知识一学就会,概念公式一背就对,基础题型基本全对;大脑只会知识存留,何为思考还没学会,变式题型手忙脚乱,稀里哗啦不知所谓。这种现象就是美国学者戴维·珀金斯提出的“脆弱知识综合征”,形成的原因是学生经历的是浅层学习,只是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的本质,更谈不上能够加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书中明确指出:只有推动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结构化,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才能减少“脆弱知识”现象的发生。因此,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应该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