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下的体育之重
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7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9月1日开学的新学期,小学生的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接受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至下午5点半放学,体育活动是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业内专家表示,此次“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于体育可以说是绝对的利好,因为这让学校体育的发展真正有了时间和空间。
由于学生的学业压力太重,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在此基础上,再想让学生增加体育活动就只能让学生挤出时间来,难怪很多家长们一说到体育考试就表示这是加重学生的负担。长期以来,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校体育的政策、文件很多,但是落实的情况总是不太理想,也与学生的学业负担已经很重、体育很难去跟主课争抢学生的时间有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认为,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人文素养不足、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等,在原来那个背景下肯定是很难解决的,或者说不太容易受重视,因为客观上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加强这些素质的发展。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诸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课后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与体育活动的症结。
“双减”政策之所以给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留出一个很大的空间,这与大多数学校目前的非学科类培训实力不足,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有关,也与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直接相关,但绝不是为了把非学科类培训打造为另一个学科培训,国家绝不会让功利思想、焦虑情绪再度出现在非学科类培训上。也正是为了避免非学科类培训重蹈学科培训的覆辙,王宗平建议,体育、艺术这类非学科类培训,学校要成为主阵地,不能再把这些教育任务一味地推到社会培训机构身上。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也有一部分家长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未来的升学、出路依然与考分有关,即便学校给孩子减负,作为家长,他们仍然坚持考分第一的理念,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王宗平希望这部分家长能够看到国家最近提出的“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将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这实际上意味着未来各个行业、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会太大。那么,家长们为什么不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