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去倾听,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和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觉得特别幼稚,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我自己同样也有这样的缺陷。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问学生”便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问学生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馈
随着新课程对学生评价与方式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询问,也要以审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内容,因此“问学生”不再是平面的,而是要求询问学生对教师在对待自己的教学对象,使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行为等综合性的评价。
在开学不久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很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在问到这个歌曲蕴含的情绪时,大部分得学生都回答的是高兴,开心,欢乐等等之类的描述话语,当然他们的回答也是很贴合歌曲的整体氛围的。但有一位学生却觉得歌曲听起来有些悲伤,这样的回答我很疑惑,同学们也发出疑问,顿时课堂就讨论了起来,大家都想和这位觉得歌曲悲伤的同学争辩一下。这位同学自己也感觉自己“腹背受敌”有点下不来台。我认真思考后表扬了一下这位学生,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给我对于这首歌曲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我把这首歌曲的旋律放慢又弹了一遍给大家听,这时同学们都明白了。这时一首小调作品,语言精练,结构短小,速度较快,有浓郁的新疆特色,所以一开始的热烈的伴奏和较快的速度是很明显的表明全曲的基本音乐情绪。可一旦速度放慢,跟换伴奏织体后,就觉得充满了悲伤。可见这位学生有很强的音乐感知能力,并且有自己对于音乐的欣赏角度。
当你认真倾听时,你会进入对话和反思的时刻,即一种不仅由当前,而且由过去与将来的时刻所构成的超越时间顺序的内在时刻。这是一种缄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