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点困惑。
我们班有一对双胞胎女孩,一向是课堂上捧场王的担当。每每我的提问话音刚落,她俩就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满怀期待的小眼神总能把我的注意力吸引。于是,盛情之下,我总会欣欣然邀请她们来发言。可是,十有八九听她们陈述完自己的想法,师生总会有些遗憾,究其原因,或是词不达意,或是答非所问,或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或是直接带偏的教学的方向……总之发言的质量低下。于是,我每次都格外留心她们的发言,迅速理答点拨,顺势引导其他学生来补充或纠偏,以确保教学的节奏能稳步推进。可以说,每次请姐妹俩来发言,都是要考验我的临场教学机智,还真是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不过,这些年来,我也基本摸准了她俩的性子,恰到好处地拿捏住发言的节点,所以很少会翻车。自然,她俩的发言热情依然高涨。
但是,每到有别的老师来借班上课,那坐在后面听课的我就得捏一把汗了。因为老师不了解班情,一般都是会特别关注卖力举手的学生,所以常常会邀请双胞胎来配合。而她们的表现欲望更是强烈,所以,有时她俩抛给老师的发言就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常会让借班老师心头一紧,遇上经验丰富的老师能架桥铺路顺利过渡,遇上教学经验欠缺的老师,就会呈现尬聊的局面。
怎么办?面对爱抢风头的学生的低质量发言,我不能再任由发展了。于是,我开始分析背后的原因。
我们班的学生群体基本有这样几种:A类是像孙鸿、是嘉毅、刘昕悦、徐梓耀、朱君贤这一类学生,思维缜密,见解独到,表达流畅,是能跟老师同频共振的会听善思的学生,甚至还常常会有惊喜闪现;B类是像朱紫琰、陈玲丽、成炳竺、李悦曦这类的内向稳重型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愿轻易表达,若非老师邀请是不主动举手的;C类是像双胞胎姐妹这样的简单型;D类是像杨艺凡、殷芝垠这类的胆小学生,不太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剩下的就是佛系的学生,其中还有偶尔神游、做小动作的。综合以上几类学生的特点,我不难发现,A类和B类学生一般需要思考一段时间,组织好语言才举手,而C类学生则是属于抢答型选手,D类及其他学生基本属于候补或听众。
怎样破冰当下抢答型选手太过抢眼、其他学生按兵不动的局面,我跟学生谈了谈心:首先,我表扬了双胞胎姐妹在课堂的积极表现欲,同时也委婉地告诉她们发言前应经过一点准备,梳理一下思路,整理一下语言,不贪快,要求准、求精;也要学会倾听身边同学的发言,汲取他人的智慧,学习他人的长处,尤其要培养自己的高阶思维。其次,我也坦诚地告诉学生,课堂是容错、试错的地方,老师从不因为大家的发言不对批评过,大家也不要因为同学的发言失误而嘲笑他们,给他们带来压力,变得谨小慎微,沉默是金。再则,我鼓励学生别因为顾虑重重而错失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别因为态度保守而不愿和同伴分享智慧、心得。思维的火花需要碰撞才会更加闪耀,思想的细流需要汇聚才会激越起浪花,倾听是一种学习方式,但愿意分享更是一种美德。与此同时,我还列举了是嘉毅同学在课堂上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灵动,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越来越强的鲜活事例,这样的现身说法,给所有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接下来的两周时间,我用心观察了,因为A、B类同学的课堂参与度更高了,带动了D类和佛系同学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发言的面更广了,呈现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场面。尤其是A、B类学生的高质量发言,整体提升了课堂的高阶思维含量,双胞胎姐妹也不再盲目抢答,大家互相补台,相得益彰。我觉得课堂生成的资源也更丰富了,我注意倾听着,提点着,鼓励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一点点地提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