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读《重塑学习》的第二讲有感---张涛十月研究随笔
发布时间:2021-11-1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涛

今天学习了重塑学习的第二讲《实现深度学习的学导策略》,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觉得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动手操作教学

深度学习的表现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上,并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必须加强操作和实践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一课时,笔者课前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测量并准确记录家中圆柱体水杯的相关数据,并自行准备课上所需要用的圆柱体水杯和洗干净的小石块。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纸上画出圆柱体水杯的杯底在纸上所占据的面积;二是引导学生将水杯平放,滚动两圈,思考茶杯在滚动过程中与课桌桌面的接触面积。在这两个环节中,笔者以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复习计算圆柱体的底面积和侧面积的相关知识点。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后,笔者再让学生思考水杯内盛满水后水的体积,引入新课教学。最后,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水杯来计算小石块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将小石块投入水杯中,水杯内水位上升的体积便为小石块的体积。在笔者的引导下,不少学生顺利完成相关动手实践,准确算出小石块的体积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自信。以动手操作开展教学,从圆柱体的底面积、侧面积到体积,再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环环相扣,一方面教会学生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又做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有效延伸,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合理设置教学问题

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线索。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之时充分考虑教情和分析学生学情,结合教学目标合理、科学地设置能涵盖教学重难点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接受的范围内实现深度学习,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特别是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将情境与提问有机结合,围绕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入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笔者使用追问式提问法,在教学中遵循“怎么做—是什么—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在教学“卫星运行的时间”一课时,为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笔者设置问题:“如何计算21×14?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方法是什么?两位数的相乘方法能解决其他什么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设置“去书店购买书籍该付多少钱”的情境,将二者结合,由点到面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一方面,笔者使用反问式提问法,遵循“是什么—这样可以吗—为什么”的步骤,让学生在逆向思考中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课时,笔者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故事,并设置相关问题:“小数点移动从0.1移动到0.01会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变化多少?小数点向前或向后移动两位,小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小数点的移动引起的变化为什么关系是10倍乃至100倍、1000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推理和论证,逐步养成遇到问题时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总而言之,教与学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联的两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深入挖掘教材,并转变角色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多维思维、互动的思考模式,从而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