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向班上的孩子借了一本《好玩的数学》,看了之后觉得很有收获。它把原本有点枯燥的数学和很多有趣的现象联系在了一起,如:魔术、拓扑变换、间隔相等、钟面猜心术什么的,原本乱糟糟谁也听不懂的怪东西都被它用深入浅出的手法,一个一个写得生动传神。本书是“如何教好新课程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四章:从哪里获得数学教学素材、怎样用好教材实施教学、怎样开发学具与教具的新价值、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教学资源。
第一章“从哪里获得数学教学素材”。书中列举了“趣味活动”、“日常生活”、“书报和网络”、“广告和宣传资料”、“游戏活动”五个不同的素材源。不论是有趣的数宝宝聚会,还是受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的“是真是假”栏目的影响而设计“这是真的吗?”来引导学生学年月日知识,抑或是找日记中的数学错误活动,都让人不得不慨叹:教学素材真是为有心人准备的。在日常生活中辨方向,利用“批发与零售”巧释连乘应用题的两种不同解法,从自然现象中看“循环”以帮助学生认识循环小数。
第二章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概念”。在我记忆中的数学概念学习是较为枯燥的,几乎总是遵循“简单感受——告知结论——变式练习——理解概念”这样的教学模式。而本书推崇的是:对概念的学习与建构应该主要依靠学生自主、自觉的探究活动。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之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就会在脑子里生根发芽,在适合的土壤中,它能自主地生长,而不是教师用大量的练习“催熟”。书中所举的例子,关于“质数与合数”的教学,采用游戏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准备印有自己学号的卡片,贴在自己的身上,并把学号的因数写在卡片上,做成头饰戴在头上。上课时,先交流自己的学号号数以及号数的因数。随后,提出要求:在小组里把号数按因数的特点分成两类……另外,还有“自制扑克牌”(张数在50~100张之间,一张只写一个数,不能重复)可用来复习《数的整除》单元的知识。
第三章关于学具和教具开发的新价值。关于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同时用水和沙子做教具,在沙子装满透明容器后再用水去除空隙部分,这样观察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间的联系更有利。在多方位认识物体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玩具做文章。再比如围棋子、小石子等也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掌握数位和数序的好学具。教学“角”这个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儿童的身体部位做文章。总的来说,教具学具的开发应遵循“整合性(1+1>2)”、“生成性”和“创新性”原则。
第四章关于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教学资源,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网络环境促使学生作业形式的变革。作业变革是近段时间我极为关注的一个方面,让学生拥有一份能根据学习状况自己可选择、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一直是我对学生作业的一种美好愿望。书中的两个案例给我不少启发。一是借助专题性学习网站,让数学作业变脸,比如小学数学“年、月、日”的专题性学习网站中就包含“智慧岛”(分为年月日练习、平闰年练习、IQ题、综合检测题等等)、“网上答题聪明屋”、“作品展”、“日月时空、平闰年王国、课外资料库”。在做好技术准备后,可将作业分两个层次:一是每天10分钟的常规同步练习,在学校里就能完成;二是回家后指定在学校的某个专题性学习网站中选择性的联系。网络环境下的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