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网上观摩了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圆》,强老师大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重塑了“做中学”的课堂样态,使学生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深度学习,我执教也收获良多。
上课伊始强老师绳子转动小球的运动轨迹,让同学们观察是什么图形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感受圆的特点。接着直接鼓励学生用圆规画圆,让学生自己体验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不论成功与否),并总结哪个针动,哪个针不动,以及两个针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此环节强老师始终保持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姿态,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总结之后让学生进行二次较标准的画圆,同时为后面圆的半径、直径的教学打下基础。强老师非常用心的将微课程应用到数学里面。对于生活中画圆,画一个大圆怎么办的时候,学生想出很多办法,强老师播放了体育老师画圆的方法,找一个木棍不动,用一根绳子拴在木棍上,让后将绳子拉直,围绕木棍旋转一圈回到原点,就画出一个很标准的圆。学生们看完以后和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而且脑海中对于画圆更加的清楚。这时候强老师让他们去思考画圆的要求,孩子们可以总结出木棍不动,绳子拉直保持不变,与圆规画圆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这样深入浅出,应用生活,总结数学规律,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意识。自然而然的引出不动的点是圆心,不变的线段叫做半径。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老师和学生比赛画圆,但是学生的用具有猫腻,绳子是有弹性的,这直接导致学生画出的圆不够圆,让学生引发思考,从而发现“失败”的原因,更加直观的感受圆的半径是固定的,体会出圆的本质特征。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在解释生活现象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教师将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解决、灵活运用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