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21年10月随笔
发布时间:2021-11-1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许君

最近我在网上观摩了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圆》,强老师大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重塑了“做中学”的课堂样态,使学生得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深度学习,我执教也收获良多。

上课伊始强老师绳子转动小球的运动轨迹,让同学们观察是什么图形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感受圆的特点。接着直接鼓励学生用圆规画圆,让学生自己体验用圆规画圆过程(不论成功与否)总结个针动,个针不动,以及两个针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此环节强老师始终保持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姿态,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总结之后让学生进行二次较标准的画圆,同时为后面圆的半径、直径的教学打下基础。强老师非常用心的将微课程应用到数学里面。对于生活中画圆,画一个大圆怎么办的时候,学生想出很多办法,强老师播放了体育老师画圆的方法,找一个木棍不动,用一根绳子拴在木棍上,让后将绳子拉直,围绕木棍旋转一圈回到原点,就画出一个很标准的圆。学生们看完以后和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而且脑海中对于画圆更加的清楚。这时候强老师让他们去思考画圆的要求,孩子们可以总结出木棍不动,绳子拉直保持不变,与圆规画圆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这样深入浅出,应用生活,总结数学规律,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意识。自然而然的引出不动的点是圆心,不变的线段叫做半径。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老师和学生比赛画圆,但是学生的用具有猫腻,绳子是有弹性的,这直接导致学生画出的圆不够圆,让学生引发思考,从而发现“失败”的原因更加直观的感受圆的半径是固定的,体会圆的本质特征。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在解释生活现象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教师将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解决、灵活运用的数学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