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直线,角”课堂如何深入,深度挖掘教材是关键
在10月中旬,我在四(7)班执教了一节“射线,直线,角”,在执教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分别在四(5)班,四(6)班试上了两遍。试上的结果是越上越累,课也越上越不如意。学生很难把握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作为执教这节课的教师,我也很迷茫,我虽然知道这节课我上的内容,但是若我是学生,我很难抓住老师讲的重点。
回归教材来看,这节课要讲三块知识点,射线和直线是由线段引申而来,自然可以引入课堂,这一块的阐述还是非常成功且自然,我的激情仍在。然而我的激情逐渐有消减的趋势是从“角”的导入开始,角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块旧知识点,然而在本节课重复引出,势必要要和原来不同,且要和今天的内容息息相关。二年级的“角”知道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而四年级的“角”要重点突出角的组成其实是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射线一边无限延伸,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这似乎是把二年级的难点带到四年级,用四年级的知识点进一步阐述说明,让孩子对角的概念有一个更加清晰地意识。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二年级学的角,四年级的孩子经过这么长的一段空白期,还有几个记得关于角的知识点。那么怎样有效的进行引入呢?在我执教之后的第二天,我去了潞城小学,刚好就聆听了这节课。第一位教师的教法虽然大开大放,过程有些不够细腻的地方。但是课堂的引入方式确实让我耳目一新,这位教师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深度挖掘了教材。
教材例1的情境图的夜空中城市发射的五彩光芒。生活中关于射线的例子很多,比如车灯,太阳光,那为什么教材就只是呈现了城市夜空五彩的光。通过吴老师的讲述,原来城市夜空五彩的光不光有射线,在射出的光中,必定有两条的相交的射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角。由此可见,一幅情境图巧妙地将这节课所要讲述的知识点都融合其中。那么这幅情境图就起到了贯穿全课,有始有终的作用。
知识点的连接问题解决好之后,还有的问题是后面的练习题,主要是让孩子明白“过一点可以无数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这些原理。我不清楚这些知识点为什么要让孩子现在就知道,我清楚的是这些内容初一还会再学一遍,那个时候,孩子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所以有没有必要把这些练习题一一呈现给孩子,让孩子逐步理解。如果这样做,就丧失了孩子深度学习的主动权,更在潜移默化中淡化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而教材中,它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作为重点放在第一课时,所以根据教材精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让孩子在课堂有深度,有效率的自主学习,最终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
如今的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是这样,那么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教师挖掘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教师就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更是成为知识学习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