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孩子的声音
---读《怎样教好数学》有感
怎样才能知道数学名家的理念、构思与设想呢?最好不过是与之面对面交谈。这件事情唐彩斌老师替我们做到了。他花了数年时间采访了当前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界的一些赫赫有名的专家,每一位专家都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于教学的独到见解。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打开书本,犹如打开一扇通过数学教学的大门,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我都纠结于如何去解读《课程标准》,而在这本书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当唐老师提出:“怎样把握《标准》的总体水准?这跟我们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关系?”时,孙晓天老师回答道:“关于《标准》内容的‘难、易’,要求的“高、低”和弹性,都有讨论的空间,都有必要做深入的推敲。特别是在听取数学家、管理者、专业研究人员、媒体、家长和其他方方面面意见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声音,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取得的进步,归根结底教育是为了他们......”
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作为教育主体,他们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而每每说到学生,心里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深感传统经验仍然是我们评价新课程的基本参照系,新课程的评价标准似乎还没有付诸实际。在面对课内外问题的时候,我们倾听学生的声音了吗?我们关注到他们的反应和取得的进步了吗?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了吗?把这些想清楚、看明白了,才能踏踏实实地谈“水准”。
作为一线教师,如果能够切实合乎“标准”,那么就要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在数学课堂上具体体现在:教师是否了解学情、教材的解读是否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否积极主动、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否能够做到全面而不偏激........只有思考并回答出以上问题,才能够离《课程标准》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