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以“讲解+记忆+模仿+操练”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接受定论性知识为主的积累式学习为主,已经难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迫切需要课堂转型。课堂如何转型,如何让课堂里发生真实地学习?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从“知识本位”到“能力素养本位”,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造就丰富多样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的本质,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首先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的认知搭建“脚手架”。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实践、交流探索、思考探究、小组或同桌协同合作,能够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进行结论分享。这样的课堂,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学生会慢慢的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或文字语言表达,提供给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出来,才能深化思维过程。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深阶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