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学习了《重塑学习》的第三讲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学导设计,发现一份好的学导设计体现出教师教学规律的认识水平,体现出教师基于教学各因素的综合处理和设计能力,体现出教师的知识、理念与智慧,觉得学导设计也很重要。在导学设计上,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一份好的学导设计,首先要研读教材,研读学生,研究清楚“学什么”和学生的学情如何,然后再确定学习目标,理清学习点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而是要创设情境,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2、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
3、在研究教材、研读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最终要想明白、研清楚这节课到底学什么,把握住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
二、在理清学习内容的核心和学习目标后,在学导设计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特征等选择合适的学教方式,并确定相应的学导路径。
1、选择合适的学教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教学方法只有在适应这一状况的前提下,才是行之有效的。例如,不同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知识水平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年级的上升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将只适应初中的教学方法搬到高中使用,就会事与愿违。再如,农村和城市、重点和一般、普高和职高,学生的知识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看不到这点,盲目地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达不到教学目的。此外,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习惯、生活阅历、心理素质等,都会有不同,这些无疑都影响着教学方法的设计和使用。由此看来,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师所面对的对象——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
2、确定教学过程
三、数学教学的过程由一个个学与教的活动组成。在确定了学教方式与学导路径后,需要精心设计学与教活动,构建思路清晰、适度开放的教学预案。
四、教案是组织学生学习时学与导的预设方案,是学与导的重要蓝本。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教案,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理论与设计这门课真的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他给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指明了上课的方向,明确了什么是上课,什么是课堂,怎么上课,真的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