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小学数学网络培训,我有幸听取了王海峰老师上的一课:《认识三角形》。王海峰老师作为“情境、理趣”的领路人,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他的源于生活的情境、高于生活的智慧,真是获益匪浅。
现代数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每一节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节课,王海峰老师全程紧抓“是真的吗?”这一话题,让学生从一档科学验证节目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发现问题——提出假想——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无论是课堂导入,还是新课传授,王老师都是紧紧围绕这样的思路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的。
《认识三角形》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王老师摒弃了教材中的传统教法,而是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制作贺卡入手,引出了“长方形的宽至少3厘米是真的吗?”这一探讨重点,围绕这样的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经过学生的反复讨论,反复实验,最终得到了关于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过程,有的学生会错,有的学生能一击命中要害。结果不重要,重要的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时刻。在激烈的讨论中,在反复的验证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巨大的提高。想象一下,这次是三角形的高,下次如果是平行四边形呢?是梯形呢?是不是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真知了?
王海峰老师的高明不仅仅在于情境的创设上,更高明的是将这些有趣的东西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学识和方法,这对于学生来讲,才是真正的财富,就正如俗话所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