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的方向——课堂的思维力
横山桥中心小学 陈俊宇
疫情在家休息期间有幸拜读了管老师所著《不做教书匠》的第四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当我读到第一节:“上下班时间,业余时间”这部分内容时感触就特别深刻。书中的:五个小时,次阵地说法我是深有体会。记得一次我为了准备校级教研课,我的时间和精力都大量地投入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实验的设计上。与热胀冷缩这节课相关的实验内容有三个,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教材上的实验设计对于教了几十年的老教师来说的确是用烂用老了。再听到按教材上的课例肯定觉得课堂平淡无奇,但这节课对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几年的年轻教师来说真的不好驾驭。为此,我在月初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首先要从严密的逻辑角度进行教案的设计,单纯的课堂逻辑推敲真的很花时间。实验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指导实验的方式,而指导过程中的逻辑设计则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过程中的思维,他们在思维方向,高度,深度方面都会随着教师的设计而改变。教师的一句提问,一个动作,一个示范在思维跳跃度极大的孩子面真的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结果,而要想让学生少走弯路,又不能让学生顺风顺水,这就对我课堂的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时,尽管时老教材的内容,老教材的实验,我也在此基础上做了细致的逻辑推敲。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就是利用了非上课的那5个多小时的工作时间。从这次的准备就不难看出,我自己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多读一读名师的教学设计,体会其中的内在逻辑性,这样才能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思维力。
其次,在实验的准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在观摩区送培上门的活动课时,其中一位老师就将实验的设计做到了极致。大到实验装置的原理和组装,小的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都带着学生一边分析一边制作,而最厉害的是在完成这些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让学生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仅要做到这点,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我的实验准备过程中我只能先理清头绪,然后扎实设计每一个实验步骤,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得实验设计失去了趣味性和趣味性。当我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有了第二个努力的方向。
最后要综合各个方面进行课堂的打磨。这个过程是一堂好课中最花时间的部分。所以我听从了管老师终身学习的一些建议,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教案的语言细节,实验细节进行优化,同时结合了抖音,小黄书这样的一些自媒体平台,不断学习并完善自己课堂的逻辑性。通过这个过程让我发现了自己更应该集众人之长,以自身课堂为载体,通过观摩学习,找到自己课堂思维力的发展方向。而找到思维力发展的方向,就要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经验,再用新的经验反馈到新的实践中,如此循环,才能在自己希望的课堂思维里发展方向上不断突破,找到属于自己的课堂特色,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