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实现深度学习的学导策略》读后感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与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在课堂中的体现:
(一 )创设情境,研究真实问题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习者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结构化的浅层知识,还要求学习者理解掌握复杂概念、情境问题等非结构化知识,最终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认知结构体系,并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学科本质,与学生的经验和前概念有冲突,使学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通过探究,理解数学本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并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持续探究的需要。
(二)丰富活动,增强切身体验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是一样的,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在体验中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史宁中教授指出,智慧表现在过程中——学生玩得过程、解题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以及想象的过程等。一个有智慧的数学老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数学化”,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增长智慧。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是使学习真正发生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思维活动要能吸引学生高阶思维的投入。
(三)真诚对话,促进思维提升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深度学习更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真诚、真情对话,把课堂变成生命交流的驿站、思维碰撞的舞台。
深度学习应该要“讲道理”,从理解起步。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学生展示自我与彼此对话的时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断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思辩能力,真实体现深度学习。
(四)整体思维,关联认知结构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纵向和横向连接的网状结构,就像一座数学的高楼大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把这座数学的高楼大厦拆散、碎片化,进行螺旋上升式的编排。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在12年的时间里一课时一课时地学习,就像一砖一瓦地把自己的数学大厦重新盖起来,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填好自己的一砖一瓦,把自己头脑里的这座大厦盖得结构完整、结实美观。
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为此,每堂课都要把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的结构进行自主关联,温故知新,瞻前顾后,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诚如孟子所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可夺矣。”看来,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生学,真应该“变成小孩子”,习惯于感知性思维,着眼于全局,而不仅是局部。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一定是具有学科见识的教师,一定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清楚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数学的本质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五)挖掘文化,实现多维育人
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老师有三种境界:仅仅停留于知识层面——教书匠;能够体现数学的思维——智者;无形的文化熏陶——大师。数学课堂不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渗透,课堂充满着人文性,有效发挥了数学的育人价值。
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