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教师成长平台>>读书笔记>>五年级级部>>文章内容
11月随笔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1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任艳芳     来源:原创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最近我上课提问,问题难,学生死气沉沉,一言不发。问题简单些,举手的学生是多了,但是思维并没有向深入发展。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度。

首先,我们要在学生“模糊点”设计问题,比如教“我想我没有权利用拿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时,“权利”这个词语学生很容易和“权力”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分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教学《父爱之舟》时,很多词语有年代感“踩高跷”“庙会”“泥灶”等词语学生的理解很模糊,我们可以出示图片,问学生图片对应的是哪一个词语。让抽象的词语通过图片形象起来。

我们可以找“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语文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严厉的爱”和“温柔的爱”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到底哪一种更好?

我们还可以关注重点来提问,比如教学王维《山居秋暝》的时候,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让学生来画一画,然后问学生“你画的画和诗歌”相比还有哪些缺陷,让学生关注画是静态的,缺乏动态美,从而关注到王维诗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体温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特别难的问题,要搭建“脚手架”,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比如教学《父爱之舟》文中有七个场景,从七个场景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爱之深,老师可以带着学生抓一个场景的细节体悟父爱,其余场景让学生自学,交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