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听了肖老师一节《树叶中的比》,我受益匪浅。肖老师把数学实验有机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肖老师先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树叶,让学生发现树叶有大有小,形状各异,让学生感受树叶的美,再让学生猜想树叶的形状可能和什么有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猜想,自然联系到树叶的长和宽。进而引入本节课研究的主题:树叶的长宽比值与树叶形状的关系。
发现规律之前必须经历实际操作和数据积累,进而观察比较、数据分析。这里肖老师设计了第一个数学实验:8种不同树叶(其中大小枇杷叶分两组),通过测量每种树叶的长宽和计算每组树叶的长宽比值,收集了足够的数据,进而进行组内和组间的分析比较,得出大家公认的结论。在这一环节,每位学生各司其职,默契配合,不仅锻炼了学生数学实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在探究完同种树叶长宽比之间的联系后,肖老师进行第二个数学实验:实验材料是7种不同的树叶,通过测量每片树叶的长和宽、计算比值,以及根据比值排序,使学生感受到长宽比值树叶形状之间的关系。呈现资源时,肖老师先聚焦局部,因为树叶之间本身具有差异性,导致比值大小的不确定,从而突出思考点:为什么榆树叶和红叶石楠的位置会不一样,在这一环节就可以体现出规律二: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会比较相似。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大致的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比值都是从大到小,形状都是从细长到宽胖。最后揭示大数据,汇报每种树叶的比值平均数,进而观察比较后得出规律三:长宽比值越大,树叶的形状越狭长。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习得的过程,知识习得后更要有知识的运用和延伸。因此肖老师设还计了根据形状估比值和根据比值画树叶的环节,学生不仅可以将比值的变化规律进行运用,推理、想象,从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感受数学带来的美。
在回顾本课的过程中,肖老师让学生感悟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是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的常用手段,测量、计算是得到数据的常用方法。常见的树叶中隐藏了数学问题和规律,其实生活中、大自然中处处是数学,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去发现、探索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