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习》第二讲之“入学策略”有感
在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讲究一定的入学策略,就是很好的将学生引导进入学习的状态,我觉得这个过程应该是多样化的,是吸引学生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借鉴语文的“读”。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读”。“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其实,在数学课堂上也有很多需要学生去读的内容,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带着这个疑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目的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体会,去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而读。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三年级开始,在一些小节内容后面新增设了的一个栏目“你知道吗”,旨在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传播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你知道吗”:放风筝比赛时,规定用30米长的线。比哪个风筝放得最高,只要把每根风筝线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分别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角度越大,风筝飞得越高。通过“你知道吗”介绍量角度判断风筝高低的方法,素材现实有趣,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在阅读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内容运用了我们数学中的哪些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考一下,为什么角度越大,风筝飞得越高呢?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角的内容打下铺垫。
“读”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数学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数学阅读能力,积累了数学阅读的经验。
再比如说,我们可以效仿体育的“动”。小学生喜欢体育课多过于数学课,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呢?体育课上,老师带着学生奔跑,跳跃,做游戏……既不要求他们一定要保持整齐的队形,而是划分一块区域活动,也从不枯燥的讲解要领,而是让孩子们观察老师的动作,说说老师为什么这么做,更从不大声的喊:“说停就停。”而是利用小哨子,短音活动,长音就停。整个一节课,学生就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体育课怎能让人不喜欢呢?
反观数学课呢,算一算、写一写,还要说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那样不对。为什么讲过的题目换了个数就又不会了?哎,也难怪孩子们觉得枯燥乏味。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该明白,数学课也该像体育课一样,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让学生体验在嘈杂的环境中无法得列的成功的快乐,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动”。
例如四上的《运动与身体的变化》这一课,“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相关的体验和感受。教材从多个角度进行安排,不仅要引导学生研究时间长短不同的同种运动会使身体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要组织学生探讨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身体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会参与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并把这些数学活动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手段,培养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因此整节课我们安排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运动,包括跳绳,高抬腿,仰卧起坐等等,让学生一边运动一边收集整理数据,也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进行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明显学生是兴奋的,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基本的数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