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要素
——《月光曲》评课
任艳芳
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学习要素”。“语文要素”包含了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也就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王老师的课完全指向语文要素。《月光曲》主要讲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贝多芬和盲人姑娘是主要人物。王老师用两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一,王老师采用师生谈话,填补文本空白的办法,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学过程中,王老师让学生读2-7小节,想象贝多芬来到莱茵湖畔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师生很自然的谈话中,老师问孩子贝多芬听到盲姑娘的琴声,会怎么想?听到哥哥和妹妹的谈话,贝多芬会怎么想?走进茅屋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此时他会怎么想?会跟兄妹俩说什么?在谈话中,学生补充了文本没有展示的贝多芬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对盲姑娘的同情,对盲姑娘的敬佩,感受到盲姑娘的坚强、执着、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是他内心泛起涟漪,情不自禁为盲姑娘弹起第一首曲子。在谈话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师生对话中,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爱,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第二,王老师补充了课外的资料,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创作音乐是给富人消遣的,但贝多芬是这样评价自己的音乐的“我的音乐只当为穷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通过补充贝多芬对自己音乐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和关爱。
王老师的课堂是指向语文要素的,不仅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还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先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三个片段,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听到的音乐后的感受。王老师接诊问“作者是怎么来表现月光曲的呢?”引导学生关注“联想”的方法,文章通过鞋匠哥哥的三段联想把看不见的音乐化为看得见的画面。接着王老师让学生欣赏校歌,模仿文章也来联想一下,把看不见的音乐转化为看得见的画面。她设计了小练笔“一颗小种子,长在我心里,每当我听到校歌,我好像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更让学生学会采用联想的把看不见的转化为看得见的。
纵观整堂课,王老师的教学无不指向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