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新授时,用猜一猜游戏导入,猜味觉、触觉、嗅觉、听觉。一位同学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感觉,其他同学猜相对应的作品,体会感觉与作品的关系,提高欣赏效果。再请学生回忆,有什么感觉是你印象深刻的,用语言表述出来。后欣赏范作,说一说小作者画的是什么感觉?她是如何表现的。在互动与欣赏中了解点、线、面及色彩与感觉之间的联系。
学生创作前,我邀请一位同学与我合作完成画感觉的作品创作,他对“黏”的感觉进行描述:黏黏的东西是一片一片的,手指碰到会粘起来,拉扯时会成丝,有粗有细,越往上越细,想剥离开会有点痛。我立马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创作,在实际创作中再次强调点、线、面、色彩在表现感觉时的运用:点的大小、节奏变化;线的粗细、曲折、韵律变化;形的规整与异形;色彩的鲜艳和黑白对比...使作品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在作品完成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二、案例分析
美术学科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对客观世界美的洞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美术作品赏析的正确性。这个正确性的判断正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评价性倾听。通过对作品线条、色彩、空间、构图、明暗等内容的表述,伴随着理解、感动等情绪,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学习能力,提升教师评价性倾听能力。感受力是物化的基础,所有的物化过程都需要表达与倾听。学生通过倾听学习知识,消化整合知识,进行美术创作,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作品赏析的正确性。
解释性倾听在美术学科中体现在教师对所听内容进行及时整理分析,给予解释回应,提升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倾听内容、方法、态度等课堂倾听技能。移情性倾听是将学生语言、情态、动作等构成一幅生动的“效果图”,教师对“效果图”进行内容、方式方法的调整。例如本课中,通过学生对抽象感觉的描述,教师及时调整整理完成一幅具象的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倾听、交流与创作并存,成功推进了教学。
教师打开自己,愿意去倾听,尽可能的做到积极正面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倾听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反思并改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课堂实践,自我审视课堂倾听意识的薄弱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养成好的课堂倾听习惯,提高课堂倾听的有效性。从而形成搜捕问题--提炼内容--生成资源的模式。教师和学生在一节节常态课中便能够养成正面的倾听和反馈习惯。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课堂倾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每一节常态课上都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课堂倾听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