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师的《中国美食》一课,给我的感受是:整体的课堂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内容扎实,恰当地融入了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使得课堂的样态更加丰满、有趣。
一、基础识字,细节满满。
(一)识字
在认读生字环节,蔡老师以多种方法有条不紊地帮助学生识记。蔡老师先以“菠”字唤醒学生积累的认字方法,提起学生认字的兴趣;再归纳了较为特殊的“腐”“菇”二字,在词语“豆腐”“蘑菇”中要读轻声,这也提示了学生特殊词语可以归类记忆;接着对于“酱”字的词汇积累,蔡老师则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去想,你见过什么酱、吃过什么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只要有心,生活之中处处可以积累生字,这种联系生活识记词语的方法同样运用到“炸”字的识记中。以上多维度的识字教学给课堂的展开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认读
认读菜名这一环节,也形式多样。一是同桌拿着去掉拼音的学习单互读,先进行小范围互测互纠;二是开火车跟读,加强学生对读音的掌握;三是让学生将菜名分类后再读,加入了一定的思辨,让学生对菜的不同类别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一环节也补充了生活常识。如此多样的认读方式,学生学得更投入,记得更牢固。
二、烹饪方法,趣味多多。
蔡老师先以“蒸饺”“小米粥”为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烹饪方法,待学生体味到根据菜名猜烹饪方法的趣味之后,让学生趁着兴致思考这些烹饪方法之中有何发现,待学生稍有眉目之时,又辅以火字演变的微动画,解决学生的困惑。为巩固学生对烹饪方法的认识,蔡老师又融入了“对对碰小游戏”“请你设计一道菜”这两个充满趣味性的环节,真正是学习游戏两不误,所学所知皆运用。
综上所述,蔡老师将知识、趣味、思辨融于课堂,让学生从受教者成为展示者。一堂课下来学生满载而归,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