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分享“如何组织”——虞银1月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2022-01-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虞银

分享“如何组织”

预学成果,交流通过预学“学会了什么”以及有什么疑问, 通过分享交流完成其本现“小组分享交流”“全班分学梳理”两个阶段展开,两个阶段目标各有侧重。

1.小组分享交流

“预学分享”课堂样态的“小组分享交流”一般作为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常,以4人或6人小组为组织形式,主要目标和任务是:(1)基于“预学学习单”组内交流预学成果,互相检查预学情况,校对有关问题的答案;(2)小组内互助互学,讨论预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初步达成本节课主要基础知识的理解;(3)汇总组内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思路等,记录存留的疑难问题等。

提高小组分享交流的成效,特别要注重小组的建设。一是小组组员的合理搭配,一般以异质分组为主要形式。二是小组长的培养,在开始阶段,有必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引导小组长学会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给组员分配合适的任务,保证分享的进行;学会导引组内同学互帮互学,特别是学会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习掌握一些组内分享、倾听、讨论和申辩等互动技术,学会组织组员讨论,总结组员的意见,记录有关问题等。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要学会从小组分享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全班分享梳理

“全班分享梳理”的主要目标是:在小组分享交流的基础上,基于“预学学习单”全班交流预学以及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初步梳理主要知识,进行必要的归纳并板书等。全班分享时,可以围绕学习内容的核心要点展开。全班分享梳理的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选择一两个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提出疑问等。

3.“生生互动”的激发

在预学成果分享阶段,无论是小组分享交流,还是全班分享梳理,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要激发“生生互动”,导引学生在小组交流或全班分享时,积极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并互相倾听、质疑、追问、补充、纠错,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课堂学习,互相学、互相教,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分享提高个体的表达能力,丰富个体的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素养。

为了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表达、倾听、质疑、补充、纠错等,学习一些互动的常用语,还可以设计一些“生生互动”的规则和手势信号等,便于互相沟通交流。如下面一所学校在实践中设计的几种不同的手势。

4.分享中教师如何导引

“预学分享”的课堂,在分享交流阶段,学生是分享交流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助学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组织、纠偏、整合、总结等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促进学生的倾听、分享、讨论,并促进学生有序表达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小组分享交流时,教师要全部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作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全班分享交流展示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表达的亮点及不足,导引其他学生质疑、纠错等。同时,在学生全班分享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进行串联,促进课堂流畅地运转,适时帮助学生反刍、总结分享成果,

梳理知识,并做必要的板书。

另外,由于教学中缺少引导等原因,现在的学生往往缺少敢于质疑、大旭提问的能力,或者提不出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教师要不遗余力、不着痕迹地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积极思辨,鼓励学生对同学的答案有疑问或自己存在困惑时,要大胆质疑、提问。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