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见的激动一幕: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力的迸发……这些 “精彩的片断”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可作为老师你关注过吗——失败的教学资源也同样珍贵。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谈谈课堂中常见的几种教学失败现象。
【教学回眸】
“怎么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生作品”?
在教学一年级《统计》一课时,课开始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生日有蛋糕……(生发言积极,浪费较长时间)
师:今天老师的一个好朋友也过生日,看!小主人来了……听到大象过生日,它的许多好朋友都赶来为它庆祝生日,请观察画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有小猴、小猪、鲜花、水果……(话匣子再一次打开,学生一发不可收拾)
师:(见课堂较乱,立即停止学生继续回答提问)那你想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每种鲜花、水果各有多少吗?请小朋友帮帮大象想办法分一分,排一排好吗?
学生动手分一分,排一排(课堂又再一次活跃起来,可是学生根本无从入手,只是拿着图片当玩具随意摆放)
教师巡视,心里着急怎么就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生作品,只能重新再次强调摆放的要求让学生重新摆放。
学生还是不能接受。将动物、鲜花、水果混在一起摆放……
整个一节课,学生乱糟糟,各自沉静在自己的活动中欢呼,对于本课的新知无法掌握。
【课堂诊断】:
1.教师心理因素在作怪----一味求新、求活,走向浮躁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可在《统计》一课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因过于重视“新意”、 追求完美,情境创设 “变味”、 “走调”,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课堂上的“表演”而将课上得不伦不类,过分追求数学课的外在效果而忽略了数学的本质,结果“欲速则不达”。
2.把握教材不到位,抓不准教材的关键点
《统计》一课,教材出示的小动物、鲜花、水果是各有用意的。先出示各种小动物,主要设计意图是先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分一分、摆一摆的妙处,再建构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动手去摆鲜花、水果的。由于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盲目运用教材的主题图,找不准本课知识的关键点和教学的突破点,导致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糊里糊涂,教师疲于应对……
为此,我们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也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切实地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构】
师:今天老师的一个好朋友过生日,瞧!小主人来了……听到大象过生日,它的许多好朋友都赶来为它庆祝生日,请观察画面,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我发现有小猴、小猪、小狗、小白兔。
师:大象的朋友排的很乱,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各来了几个?请小朋友帮帮大象想办法分一分,排一排好吗?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贴在彩纸上。然后展示作品评析,交流统计感受。
师: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发现都是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题)你们也能用这种方法帮大象统计一下鲜花、水果吗?
学生由于在学习统计小动物是时体验到位,已经学会了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后面统计鲜花、水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