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奇偶性》评课
本节课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层层深入的游戏,让学生在环环紧扣、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习,从而体会和的积偶性。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上,教师的教学结构呈现:提出问题——简单入手——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反思拓展。从本课的知识结构展开来看,最核心的是任意两个非0自然数相加的情况: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它是学生后续学习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基础。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与组织至关重要,这位老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活动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探索规律为主线,让学生通过猜想、举例、推想,画图,把猜想成为规律。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实验活动之后,老师善于反思梳理,促使学生形成对这一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养成愿倾听,干质疑,善合作,乐表达的品性,并能迁移于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好地体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长远效应。严谨科学,听课的我也为之叹服学习过程的美妙!本节课,受益匪浅。
不足之处:
1、请不要带着口罩上课,有些听不清楚啊。
2、教师尝试运用“举例”的方法来发现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两个教学目标已得到了落实。但在举例时要注意一般性,不能仅仅从10以内或者20以内数相加就得出结论,还可以举更多数位的数来从正面进行论证适当时候也需要举反例补充,以充分巩固所学知识。
3、关注小组交流及全班交流的,让学生独立表达更好些。
改进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改变当前学生单独思考的局面,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合作小组,进行现场观察和指导,倾听小组间成员的讨论和发言,了解他们合作的动向以及可能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哪个小组分工合理,哪个小组善于合作,哪个小组速度快、效率高。
在交流反馈这一环节,教师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多问一下“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哪个小组有补充”,教师要善于做一位倾听者,适时的总结和评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