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应用教学思想渗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数学,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使所学真正有所用。这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论中有所体现。“在做中学”体现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就是让学生将学习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例如,在讲授“认识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将课堂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让大家观察图形,第二环节让大家描述图形,说出图形的特征,第三环节则让学生对其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这三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和领悟到自主学习的步骤。
二、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自然学习环境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就要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分析,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与思考作用,做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自己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那么在这一引导教学环节,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措施或者说教师在采取措施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其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置合理有效的引导式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头脑运转起来。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根本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整堂课被教师的各种公式和大量的运算占得满满的,学生的脑子不活动,也就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三、创设课堂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且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小学五年级“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画: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直至相遇,使运动过程由静变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四、诱导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在教学中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提高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关键处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加强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比较、反馈交流、质疑问难、教师适时的点拨、释疑等一系列活动,及时反馈信息,力求及时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纷纷发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倒数?倒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0有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谁?这些问题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依次将学生所提的问题展示出来,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