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最早来源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是学习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示层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对于学习对象的解释有极大帮助。而教育界引入这个概念,主要是应用了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课堂知识模型的构建。学生通过自主构建知识框架,主动运用学习过的知识或学习方法对新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学习环境。
一、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框架深度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学习行为,基于深度学习视域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这一点很符合翻转课堂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整理课堂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学习材料并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尝试搭建知识框架。例如,在《除法》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先通过视频短片“猴子分香蕉”简单理解除法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再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折纸游戏:“大家可以尝试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吗?每份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果我们将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要怎么分?7份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构建对除法的知识架构。通过课前微视频、动手实际操作任务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正式接触课堂知识前先建立起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这种“预习”的方式在翻转课堂中是很常见的,只有在课前有一定的准备在课堂中才能居于主导地位。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多少呢?大家思考后可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在线上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在课前组织一次线上交流活动,让学生对于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说明。
这一阶段有助于完善学生在前期构建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交流探索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有助于开展正式的课堂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学生可以学习到彼此在接收新知识时的一些方法或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批判理解,掌握知识内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交流讨论的方式,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可先通过课前测评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准备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探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彼此互动来获得他人的帮助或帮助他人解决困惑。这样的交流讨论模式,学生可以对课堂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