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我见
数学课堂的时间有限,如果教师详细讲解章节所有知识,将会造成走马观花的局面,不能够保证教学的深度。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集中精力讲解章节重点知识,简略带过其他繁杂的支线内容,以此来增强教学的简约性和精准性。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知识时,一些教师完全依据教材安排开展教学活动, 在讲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等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重新规划教学流程,依托典型案例等阐释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场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之后,着重讲解扇形图的制作技巧,鼓励学生就某一个关心的话题,自主搜集数据,制作出相应的扇形统计图。
为顺利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满足学生增强自身思维的需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科学拓展与延伸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束缚和限制,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出来。学生在思考、解答这些有难度的问题时,需整合运用新知和旧知,不仅自身知识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培育。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知识时,完成新知讲解工作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延伸类问题,“小明要去购买衣服,一个商场标注的价格是200元,提供八折优惠;另一个商场标注210元,买够200元则减免30元。假如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去哪一个商场?”这一问题融合了较多的数学知识,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通过思考解答此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百分数知识,同时又可以向生活中迁移与运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深度学习理念,可促使现阶段的浅层学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数学教师要系统梳理、分析造成浅层学习问题的原因,大力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探究,实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