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总结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一方面,我通过基于问题的对话、基于学习单的 思考习衣达守力式,“探测”出学生脑海中已有经验和基础。在教学中,再用一定方式激活这些先有知识和经验,如可以通过对话、操作、画图、列表、算式等 方式让学生把经验 外显出来,再通过反馈、比车较、对话,在导引学生前概念与与新知识的联结或冲突中,完成知识建构,实现意义理解。另一方面,我通过课前学情前测、课前作业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已经经会了什么,分析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是否存在知识断层,从而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于学习的真实起点展开教学。如下面是对三角形面积只的学情调查分析。体验与经验对学 生理解概念有重要意义, 当学生缺少一些直观的经验或自身的体验时,我还组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等方式,增加他们的活动经验。如“有余数除法”的 教学中,学生对“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理解有一定困难。上述学习过程中,我以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用小棒搭正方形”和“写除法算式”的活动功,并用图、算式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搭正方形时,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就可以再搭一个正方形,说明这时的余数还是太大了。这样,借助“心智图像”建立模式较直观,引导学生实现从具体操作、表象操作到抽象出知识,理解“余数不能比除数大”的道理,实现对知识的意义理解。教学中,我建立联系”的意识,在不同教学时 段用不同的方式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新知探究理解时段,注意引导学生自自己联系已有的知识思考和探索问题;在练二阶段,要设计一些联系与沟通的经练习;在一个单元结束阶段、复习阶段,更要注重沟通平时分散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打通知识之间的阻隔,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整体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