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学习》
——“预学分享”课堂样态
一、“预学”怎么学?
采用“预学分享”学教方式展开教学,学生课前预学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上的分享讨论,预学是课堂分享的基础,没有有效的预学,就不可能有深度;的分享、讨论。预学可以有文本阅读式预学、问题探究式预学等不同的方式。预学的时段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内进行。
1.预学就是阅读教材吗?
阅读教材是预学的重要方式,文本阅读式预学也是最常用的预学方式,学习范式一般是“阅读思考+尝试练习+整理归纳+提出问题”,导引学生基于教材的内容编排,读懂相关内容,尝试解答有关问题或练习,初步掌握知识技能,并提出没有读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疑问。阅读是理解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教材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导引自学,启发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进行有效思考,提升自学的成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如何提高学生的预学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预学分享课堂样态的重要目标。在预学过程中,当学生还不会学习时,首先要想办法教会学生预学,提高学生的预学能力,这是预学分享课堂样态的关键。然而,在很多教改实践中,因缺乏对学生预学的方法的指导,没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尝试自行解决教材中的问题并尽可能提出新问题的习惯,导致很多学生的预学流于形式,学生往往是简单的“看过书了”,影响课堂参与深度和学习效果。
3.“预学学习单”如何设计?
学习:是需要技术的,在独立预学的初级阶段,学生更需要获得帮助与支持。 根据学生的预学能力和学习内容的特征,必要时可以设计“ 预学学习单”帮助学生预学,提供让学生“自得”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的预学更深入、更有效。好的“预学学习单”不是教材解读,也不是教案呈现,而是贴着学生学的路径的“学习航标”,导引学生自学的进程。另外,“预学学习单”的设计需要注意: (1)紧紧围绕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任务要具体明确; (3)有利后续的交 流、讨论和反馈; (4)预学任务适量,学生所用时间适度。
二、分享“如何组织”
“分享”是“预学分享”课堂样态的主要环节,分享环节的主要功能是分享预学成果,交流通过预学“学会了什么”以及有什么疑问,通过分享交流完成基本知识的梳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大班级集体教学的背景下,分享一般可.以分成“小组分享交流”“全班分享梳理”两个阶段展开,两个阶段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
1.小组分享交流
“预学分享”课堂样态的“小组分享交流”一般作为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以4人或6人小组为组织形式,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1)基于“预学学习单” 组内交流预学成果,互相检查预学情况,校对有关问题的答案; (2)小组内互助互学,讨论预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初步达成本节课主要基础知识的理解;(3)汇总组内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思路等,记录存留的疑难问题等。
“全班分享梳理”的主要目标是:在小组分享交流的基础上,基于“预学学习单” 全班交流预学以及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初步梳理主要知识,进行必要的纳并板书等。全班分享时,可以围绕学习内容的核心要点展开。全班分享梳期的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选择- -两个组展示, 其他组补充、提出疑问等。
3.“生生互动”的激发
在预学成果分享阶段,无论是小组分享交流,还是全班分享梳理,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要激发“生生互动”,导引学生在小组交流或全班分享时,积极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并互相倾听、质疑、追问、补充、纠错,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课堂学习,互相学、互相教,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分享提高个体的表达能力,丰富个体的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素养。
4.分享中教师如何导引
“预学分享”的课堂,在分享交流阶段,学生是分享交流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助学者,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组织、纠偏、整合、总结等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促进学生的倾听、分享、讨论,并促进学生有序表达与反思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小组分享交流时,教师要全部巡视,了解各小组交流情况,作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全班分享交流展示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学生表达的亮点及不足,导引其他学生质疑、纠错等。
三、讨论“如何深人”
“提出问题,深度讨论”阶段是“预学分享”课堂样态中导引学习走向深人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导引学生提出“ 预学”和“分享"中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度讨论,并提供针对性助学,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教师在这个阶段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营造 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二是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和安排问题讨论的“序”和“度”;三是充分“预见学习”,提供针对性助学。如“三角形认识”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三角形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样?
(2)为什么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三角形的高起什么作用?
(4)直角三角形有几条高?
(5)三角形的高怎么画?
学生提问后,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讨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再讨论关于“高”的几个问题,最后讨论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三角形形状的唯-一性, 教师富有预见性,准备了规格相同的3根小棒和连接扣,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观察,体会“唯一性”,以针对性助学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一、“预学”重有效。
“预学”既是已有经验运用的过程,又是新的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是课堂“分享”的基础,没有有效的“预学”,就不可能有深度的“分享”。笔者以为,有效的预学,依赖于清晰的目标意识和适度的技术指导。目标意识必须是师生一致的,预学是学生利用教材或相关资源独立学习的过程,但教师要对学生预学有清晰的目标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比如本课中,三角形的直观判断及描述性定义、高的定义是期望学生通过预学基本学会的,这样的目标是需要在预学目标中体现的。学习是需要技术的,在独立预学的初级阶段,学生更需要获得帮助与支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稿,通过导学稿给予学生适度的指导是提高预学有效性的较好手段。在本课的预学导学稿中,首先尊重教材,教材是学生预学的基本材料,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教材文本:其次是设计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积累活动经验;最后是对疑难知识的探究,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二、分享要“深度”
分享”是“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这一学教方式的核心要素,是课堂生生、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笔者以为,分享要体现深度,所谓深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参与的深度,二是探究的深度。参与的深度主要在于学生的主动性,从组织技术上说,小组交流机制是促进学生参与深度的有效措施,组内成员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是课堂分享的基本形式;从学习材料来说,要让学生的预学材料充分参与课堂,在知识梳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中立足于学生预学的成果。探究的深度在于学生预学之后,学生关注的是知识背后的“为什么”,比如本课中学生提出的“直角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问题,学生在预学之后,开始思考学习内容中的一些疑难点,问题把生生、师生之间的分享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