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归因
课堂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批判性地理解、注重对信息的整合、重视对知识的建构、以问题解决为指向。分析当前的课堂学习发现,表现出对学习目标认识不足,呈现浅层化,未能从根本上理解“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学习内容缺乏联系,出现表面化,教师在学生课堂学习中缺少对学科知识与学生基本状况的多维解读;学习方式应用不当,流于形式化,在课堂学习中未能灵活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学习结果评价单一,呈现肤浅化,学生仍然不能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1.从目标来看:对学习目标认识不足,呈现浅层化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双基”逐渐被“三维目标”所取代,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以“三维目标”为主要参考依据。最初提出“三维目标”是为了纠正以往我国只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不考虑学生心灵的教学目标缺陷。但事实上,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三维目标”,导致“三维目标”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用分类的方式来叙述课程目标主要是为了引
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此来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三维目标”就是教学目标,它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也会将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类。
这种分类的前提假设是根据“三维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相应地将课堂教学也分为实现三个目标的三个阶段,并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对应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这个看似条目清晰、结构完整的目标设定与实施过程,则因没能准确把握和恰当执行三维目标分类本身,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强人意,不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维目标流于形式,知识与技能目标也浅层化。
2.从内容来看:学习内容缺乏联系,出现表面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已有经验,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实践活动,提出综合性的课程改革方向,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适当地减少了学科门类,重组了课程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设置了综合课程。然而,现实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接受了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理念,但这种接受仅是理念层面或简单的课堂举例,没有做到使两者真正的结合起来;教师也采纳以实践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的观点,但这种采纳也仅限于“公开课”上的“表演”并
没有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对课堂学习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解读。
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较少从对学科知识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解读,对学科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意蕴等进行解剖,分析学科知识的思维形式、逻辑关联、价值意义等;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学生本身的全方位了解,如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学生当前的认知特点、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其个性特点等。学生新学到的知识内容既没有与已有的原理、概念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也没有将其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更没有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所以,学生不能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3.从方式来看:学习方式应用不当,流于形式化以往学生以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注重学生获取知识、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创建多元化、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改革以来,“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同,学生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逐渐形成了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然而,在现实的课堂实践中,教师没能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运行原理与操作要领,在课堂教学中这三种学习方式没能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很多教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深层内涵与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活动本身为教学目的,将教学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认为只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以角色扮演、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就是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这种对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浅层次认识与肤浅化理解,使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流于形式,出现了“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的现象,导致课堂学习问题频出。
4.从结果来看:学习结果评价单一,呈现肤浅化认识不足、相互独立、“生搬硬套”的学习目标,缺乏联系、体验不够、统整不够的学习内容,理解不足、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学习方式等,势必会导致效果低下、差强人意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过程等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缓慢、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不力、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没能按期望的方向发展,现实的结果与预期的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学习结果没能达到理想状态。调查发现,在中小学课堂上,有很多都是采用课堂提问、交流分享、角色扮演等变革的学习方式来“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本节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而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大多数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基本停留在事实性的、在课本或辅导资料中出现的层面,而属于学生思维、心灵交锋的交流讨论却很少。从学习结果来看,与以往的学习结果相比,学生的学习结果呈现表面化的现象,没能从根本上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结果。学生只是用比较愉快的学习方式理解和记忆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却没能将所学的这些新知识与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