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李婷旭学期研究小结
发布时间:2022-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婷旭

课题研究小结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深度学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摆脱对教师教学的依赖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有利于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参与课题组研究的这段时间,我觉得在课堂中落实教学深度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制定预习任务,减轻教学压力

预习任务是促使和推动学生展开预习的触发点,但传统预习任务的布置方式无法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也无法实现预习情况的反馈,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将制作好的预习任务发给学生,并让学生在接收预习任务之后依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任务。同时在次日上课是,学生可以提出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预习效果,为正式课堂教学指明方向。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内容时,笔者先对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通过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预习任务如下: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地含义;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地方法等。预习任务下发后,学生课前便查找资料,通过信息技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整合,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特征。如此,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就能加深自身的理解,同时还能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上课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指明,让笔者对其进行完善,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学习目标,构建学习框架

在关注学习目标过程中,我们要做到课堂时间里去亲自阐述自己所讲述的一些问题,还够在课堂时间中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和掌握所有的知识,在教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授课教学。我们所有的老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可能仅仅是在教学内容中比较在意,往往忽略了我们授课的目标和方向,而在授课过程当中目标和方向就像是灵魂一样,灵魂一旦出现问题那整体的教学方向就会出现改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好目标和方向,并能完美的开展课程。

例如,在教学面积内容时,笔者会给自己定立以下目标:(1)通过非常直观的操作,让学生理解面积是什么意思,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2)用不同的方式比较图形,让学生知道统一单位的重要性;(3)通过动手操作和学习交流加深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我们老师要尽量在有效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营造宽松氛围,组织合作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有效发展,所以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指导当中,教师要重视良好课堂氛围的建立,给学生提供自由而又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积极引入合作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基于应用题的讨论结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内进行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促使学生在分享各自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容时,针对一些复杂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自主讨论和探索解题方案。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你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可能是多少厘米?长和宽都是整数,请你列出算式,至少写出三种。这个问题就考查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由于问题比较复杂,不少学生往往只能够得到一两个答案,而不能写出更多结果,于是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凝结集体智慧,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案。

、灵活设计微课,化解知识难点

有的教师为了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对有些知识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学习成效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重难点知识,并围绕这些疑难点制作微课短视频,对疑难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复学习,以此来化解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分子分母的概念,让他们对分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分数、分数的概念,笔者播放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圆饼平均分成八块,并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指出其中的每一块为整个圆形饼的1/8,然后将其中三块合并起来,用另外的颜色区分开,同样以动态演示的形式指出这三块为整个圆形饼的3/8,然后以同样的方式讲解整个盒子中不同颜色的球的分数表现形式。这样通过微视频的使用就,化解了知识的难点,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重在思考,妙在引领。要想践行深度学习精神,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就需要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有意识的优化课堂思维引导方式,站在尊重学生认知需求的角度上,强化对学生的自主思考支持,把握每一个细小的思维引导机遇。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